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职工队伍

第五节 职工队伍



  

  一、职工人数

  1949年全县职工队伍只有24人。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1957年职工人数为 944人。1958年
大跃进中兴办了许多工厂,职工人数猛增到 3 262人。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关闭了盲目
兴建的工厂,对职工队伍进行了精减下放,调整后的1964年职工人数为897 人。此后职工队伍
一直缓慢发展。1979年实行改革后,职工队伍迅速发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急剧增长,1983年
已达9 140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为2 321人,城镇街道企业244 人,国营企业 5 333人,国
营企业所属大小集体企业2 009人,总计为19 047人。其中技术人员284人,包括大专毕业生78
人,相当者3人;中专毕业生153人,相当者14人;高中毕业生14人,初中以下22人。年令在25
岁以下占19人,30岁以下39人,35岁以下22人,40岁以下63人,45岁以下78人,50岁以下52人,
55岁以下8人,60岁以下3人。

  二、职工来源

  1948年工业企业形成后均为手工业工人组成。建国后职工队伍中不断增加新成份,主要来
自农民和少量的城镇青年。他们逐渐成为熟练的技术骨干。1958年剧增的二千多名,职工中的
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和职工家属及少量城镇青年,还有山东一带来我县的流民等。1961年开始整
顿,对职工进行精减下放,到1964年共减员 2 365人。1964年以后职工队伍新增加的人员来自
转业分配的军人、大中专毕业分配的学生和少量的外地调入者。1969年增加了在本单位长期从
事临时工作转正的长期临时工,之后开始招收下乡知识青年,还有在定编、定岗、定产等五定
中转正的临时工人。近年各厂家都自行建立劳动服务公司、附属工厂、商店、服务性行业等的
大集体和小集体企业安置社会待业青年。

  三、工人文化技术学习

  我县职工队伍的主要成分是手工业工人、农民、家庭妇女、社会青年。自“文化大革命”
运动以来,没达到本学历的青年占现有职工队伍主要成份。七十年代初,各厂家都举办了“业
余职工学校”,均没收到较好效果。1979年各工厂重新开办职工业余学校,都收到不同程度的
成效。是年工会举办了技术、外语和文化学习班,县经委举办了“工交职工学校”,对各直属
工厂企业的青年工人以业余、脱产和半脱产三种形式进行文化和技术的“双补”学习,四年共
开办七个班次,经过考试成绩合格者511人,占应补的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