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设规划
城乡建设志
第一章 建设规划
肇源镇的建设规划始于清朝末年。1906年 3月黑龙江将军委派沈崇绶为试署同知创设肇州
厅治。沈崇绶根据“地师按城的方向”报请龙江道和黑龙江将军衙门。获“准如所请”的批复
后,沈崇绶按其设治章程请拨厅署工程银二万两, 4月开始按规划修建。,初筑城墙每边为三
里三,由于人口甚少和资金不足,翌年改建为每边二里二(今状),至今保留着东原基和北原基
之称。新筑之城距松花江六里,凿地为堤,池深五尺,堤高八尺,当时每墙居中修木制城门一
座,未置门扇。民国三年(1914)在原位修筑青砖瓦结构的城门,城周加筑泥土,墙高达一丈二
尺,步基宽一丈二尺,顶宽二尺,城外壕深六尺宽一丈。城内南北一条主要大街(今中央大街),
东西正中一条大街,与南北大街构成等距十字街。偏北一条长街西起小西门、东经小东门至东
原基(今食品厂址),南北大街规划为工商区,小东门至东原基为第二工商区,东门外为宗教区,
西门外为决地(刑场)。城西月盛街座落县衙门(今县政府址)。民国时期经历25年的建设,城区
已初具规模。还在正中十字街地南北两侧增划两条主要街道和一些小街道(今状),街市建设较
整齐规范。
伪大同元年(1932)洪水中,有许多房屋倒塌。洪水后,老城基(今肇州)的地主商绅等为了
防止衙署迁回,趁无人管理之际共派五百多人用一个多月时间将县衙拆毁。伪满时期城建事业
没有规划,建筑也很少,德昌发商号建一所小二层楼房,九座日本式洋房和街公所二层楼房为
当时最好地建筑。由于发展缓慢,直至解放尚未恢复到民国时期的建筑规模。
建国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口剧增,1958年对县城进行了新的规划,镇南至码头为工
业区,镇东为文化区,镇北为居住区,镇西建公园和体育场等设施,镇中为商业区,至1983年
大致按此规划进行建设。
我县乡镇建设在历史上没有规划,自民国年间就流传着“新站窄、古鲁(龙)宽、茂兴错拐、
头台弯”的民谣。建国后,由于进行规划建设,现在已经一改旧观。
茂兴镇历史上由于商号竞争,街道呈错拐弯曲状,既窄又多淤沙。六十年代明沈公路由镇
中通过,开辟了东西走向1 500米长的油渣马路,从此废弃旧街市,按新路规划建设。
新站镇旧区街道狭窄。1965年通让铁路通车后,放弃了改造旧街道规划,将建设转移到火
车站附近。火车站以西开辟东西走向的30米宽 5 000延长米两条平行大道,南北走向的大道三
条,长达1 500延长米。
1983年县政府制定了全县城乡建设近远期规划,正逐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