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价调整 1952年高粱、玉米、谷子、大豆、小麦、水稻的平均收购价格每百市斤为4.99元。1981年
平均价达到14.40元,比1952年提高188.6%,其中1952年比1949年提高32.3%,1953年比1952年
提高18.4%,1958年比1953年提高9.6%;1965年比1958年提高35.3%,1970年比1965年提高32.1%。
六种主要成品粮提价的情况:1981年比1952年提高63.7%,1952年比1949年提高23.9%,1953年
比1952年提高16.9%,1958年比1953年下降0.2%,1965年比1958年提高11.3%,1970年比1965年
提高13.8%,1981 年比1970年提高22.6%。
供应农村的主要工业品价格,1952年平均价为0.468元,1981年平均价为0.534元,比1952
年提高14.15%。
从以上的价格看建国初期粮价基础低,影响粮食生产。粮食紧张对农贸市场反映尤为突出。
1948年闹粮荒时,市场粮价高出国家四、五倍;1960年至1962年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物资紧缺,
市场物价失调,部分商品价格高出国家牌价的二至三倍,自行车每台560元,白酒每斤5元,黄
烟每斤 7至10元,后来经过有计划地调整粮食的收购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缩小工农产品“剪刀
差”,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工农联盟,安定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国后,国家对物价进行过四次大的调整:①三次调整了粮油统购统销价格;②调整猪肉、
牛肉、鲜蛋、家禽、水产品、牛奶、蔬菜八种副食品价格;③降低涤棉纺织品的价格;④调整
烟酒价格。
1960年为促进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生产,平衡各地区各种粮价高低不均的现象。国家提高了
大豆、水稻、小麦、高粱、玉米、谷子的统购价格,调整的平均幅度是27.83%。大豆每百市斤
9.6元提到11.18元,上调22.9%;小麦由8.99元提到11.58元,上调28.2%;高粱由 4.79元提到
6.35元,上调32.6%;玉米面4.79元提到6.35元,上调32.6%;谷子由4.79元提到6.60元,上调
37.80%;水稻7.82元提到9.50元,上调21.48%。
1970年在1960年调整后粮价的基础上,对六个品种粮又以28.33%的幅度上调。大豆每百市
斤调到16.5元;水稻提到11.70元;小麦提到13.70元;高粱提到8.20元;玉米提到8.20元;谷
子提到8.60元。1979年对主要粮食和25种小杂粮、杂豆统购价作了调整。六种品种粮由均价12.23
元提到14.53元,上调18.8%;小杂粮、杂豆提高 24.7%。六种品种粮在1970年的基础上,大豆
每百市斤提到23.00元,小麦提到16.5元,高粱提到9.80元,玉米提到9.80元,谷子提到10.60
元,水稻提到16.50元。
1979年三等生猪价格由原价每市斤0.495元调到0.61元,提高25%;活羊每市斤0.69元调到
0.92元,提高 32%。由于粮食价格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调整,使副食品生产亏损。对猪肉、
牛肉、羊肉、鲜蛋、家禽、水产品、牛奶、蔬菜的销售价格作了调整。二等带皮骨猪肉每市斤
零售价格由0.70元提到0.98元,提高40%;混等去皮猪肉由0.62元提到0.90元,提高45%;混等
去骨羊肉由0.57元提到0.90元,提高57.80%;鲜蛋由0.84 元提到1.07元,提高21%;冻江鱼的
收购价格由每市斤0.51元提到0.80元,提高56.7%;鸡、鸭、鹅售价在原价基础上提高22%;明
水期江鱼每市斤由0.46元提到0.71元,提高52.5%。蔬菜在原价的基础上提高10%。1982年降低
化纤织品的价格,同时提高了棉纺织品的价格,化纤织品下调28%,棉纺织品上调了16%。1981
年对烟酒价格作了调整。甲级烟平均每盒提高0.27元,乙级烟平均每盒提高0.08元,丙级烟每
盒提高0.02元;
瓶装麯酒每斤提价2元以上,地方瓶装麯酒每斤提价1元以上;粮食酒每斤提价0.10元至0.20
元;啤酒提价0.10至0.16元。由于粮价的提高,国家采取给城镇居民补贴粮煤差价,每人每月
补贴0.64元。由于八种副食品提价,每个职工补贴五元。
单项品种比价计算表(一)
续表
单项品种比价计算表(二)
单项品种比价计算表(三)
单项品种比价计算表(四)
续表
单项品种比价计算表(五)
单项品种比价计算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