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货币

第一节 货币





  一、民国与伪满时期货币

  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年我县流通的是“广信公司”发行的纸币、铜元、铜钱,解决了
市面小帖奇缺买卖找零不便之难。民国八年(1919)我县流通的货币是广信公司发行的官帖。十
年以后多种货币流通,有江帖、现大洋 (中山、袁大头、墨银、港银、英洋、北洋)、铜元(当
制钱十枚)、永衡官帖、哈大洋,中交边银行的现洋票 (交易标准以江帖折算),日本钞票,朝
鲜金票等。1931年13本进入东北,翌年成立伪满洲国。满洲中央银行发行“国币”以“圆”为
单位(每圆钞币含量为23.916公分),票面为壹百圆、拾圆、伍圆、壹圆、伍角、贰角、壹角、
伍分、壹分硬币等九种。伪国币发行,官银号发行的纸币停止流通,由满洲银行低价收兑。大
同元年(1932年)旗内发行地方货币,由于没有实际作用,被群众称为“白扯”。

  二、解放后货币

  1945年11月由苏联红军司令部发行“红军票”取代伪满洲国国币,面额有壹圆、叁圆、伍
圆、拾圆四种,辅币仍为伪满的国币。1948年东北地区银行发行“东北地方流通券”。面额有
壹百圆、伍仟圆、壹万圆、伍万圆、拾万圆等十一种取代了“红军票”。1949年以三十元流通
券兑换壹圆“红军券”的比价收兑。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称旧人民币),我县仍用
东北流通券。1951年3月1日以壹圆旧人民币比九角五分东北流通券的比价收兑。我县共兑入东
北币3 108,000万元,兑出人民币为327 000万元(等于现行人民币327 000元)。1955年3日1日
发行新人民币,面额有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叁圆、伍圆、拾
圆十一种,以壹圆新人民币对旧人民币壹万圆的比价收兑。1964年收回苏联代印的叁圆、伍圆、
拾圆三种票券。1980年 3日15日国家发行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四种金属铸币与纸币同价,
小量在市面流通。

  三、货币流通量

  1959年至1961年市场物资供应紧张,价格不稳,货币流量猛增。1962年达639万元,比1957
年增加29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持币:1957年14.26元,1961年22.43元,增加 8.17元。1965年
物资供应缓和,商品可供量与社会购买力差距缩小。1966年到1976年,除1966年保持国民经济
调整后良好状况外,1967年到1976年出现货币投放多,回笼少,流通量超过需要量,限量票证
供应的商品增加。1977年到1983年市场供应状况日益好转,物价较为稳定,市场兴旺,货币投
放与回笼协调。1983年底货币流通量2 686万元,比1950年143万元增加 2 543万元,增长17.8
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持币量37元,比1950年增加32元。农村居民持币量57元,比1950年增
加48元。

  四、货币收、付量

  1957年至1983年执行国家现金管理规定:(1)核定库存现金现额;(2)单位收入的现金必须
及时送存银行;(3)单位间的经济往来,支票签发超过起点的须通过银行结算;(4)现金使用范
围,主要限于对个人支付及单位间零星开支;(5) 单位去外地采购物资,不准携带现金,要通
过银行汇款;(6)现金收支较多的单位要编制现金计划,经批准执行;(7)现金管理单位,要接
受银行的监督检查。对工资基金严加管理监督。我县货币收支量逐年增长。1983年收入现金总
额为12 810万元,比1957年增加9 680万元,增长6倍,其中:商品销售回笼现金6,709万元,
比1957年增长5.2倍。1983年现金支出总额为12 590万元,比1957年增加10 969万元,增长6.5
倍,其中:工资性支出现金增长8.3倍,农副产品采购支出现金增长9.5倍。

   1957年后现金收付摘要统计 单位:万元



   建国后市场货币流通量简要统计 单位:万元



  五、金银收兑配售

  1954年开始办理金银收兑业务,收白银325克,价款13元。1959年收黄金 155克,价款417
元。1973年4月1日调整白银收购价,每克 0.1元,银元每枚2.50元。1981年金、银价格又作了
调整,黄金每克13元,白银每克0.20元,银元每枚5元。由于价格逐渐上调,收购量增加。

   建国后金银收兑配售统计表 单位:元、克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