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放后党的状况 县 委
中共郭尔罗斯后旗委员会于1945年12月15日正式建立。设书记一名(公开身份政委)五名委
员,实行委员会制。1946年 3月旗委内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武装部、民运部等机构,
同年成立工农联合会,内设组织部、文化宣传教育部。1950年旗委设纪律检查委员会。1951年
旗委由委员会制改为常务委员会制。1955年旗委增设农村工作部。1956 年4月24日中共郭尔罗
斯后旗委员会奉令改称中共肇源县委员会。同年又增设文化教育部、工业交通部、财经贸易部,
并将旗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县委监察委员会。1959年设书记处,有第一书记、书记,实行书
记处制。1960年撤消书记处,恢复书记、副书记职务,实行常务委员会制。1966年“文化大革
命”运动开始后,县委受到冲击并陷于瘫痪。1969年成立肇源县党的核心小组,1972年重新建
立中共肇源县委员会,并恢复常务委员会制。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政策研
究室。1978年县委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财贸政治工作部、工交政治工作部、
农村政治工作部,1983年增设政法委员会。
1939—1983年中共肇源县(旗)委员会领导人更迭表
基层组织
1946年全县建立了县独立团党委和9个区委员会,区委员会内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1956
年撤消区委,变为29个乡镇党委,内设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监察委员;1958年乡变为人民公
社,先后成立20个公社党委,内设机构不变;1984年由公社变为乡镇,建立20个乡镇党委会,
城内机关事企业建立20个党委会和33个总支部委员会。下设806个党支部,其中:工业132个、
交通18个、财贸121个、文教卫生84个、机关团体147个、街道6 个、农村298个。
全县党委总支及支部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