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宣传教育

第五节 宣传教育


 
 

  一、宣传教育

  1946年党的宣传工作已深入到我县城乡各个角落。干部下乡大讲《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毛泽东著作进行阶级教育。1949年至1959年,党的宣传
员、报告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广泛进行时事政策和形势教育。通过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
《土地法大纲》、《婚姻法》、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条例》及反对不法资本家糖衣炮弹进
攻等文件、法令,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全县人民思想觉悟不断提高。
1959年城镇宣传员、报告员达2 000余人,农村有报告员545人,宣传员 8 700余人。全县组成
210个宣传队,1 600余人参加宣传活动,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
作社的决议》进行了深入宣传。1963年随着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深入进行马列主义
宣传教育,使全县农村受教育者达125 620人,占应受教育面的90%。1965年进行《农村社会主
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的宣传教育。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推行所谓“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的实用主义,马列主义传播和普及大为减弱。直
至1977年才得以恢复正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县广泛宣传“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改革方针。除干
部深入街道、村屯进行宣讲外,并利用文工团、业余剧团演出,广播、板报、宣传画、标语、
简报、日报、展览馆、图书下乡、文化馆、站办写作、演出辅导、教唱革命歌曲等多种有效形
式,深入进行宣传。

  自1982年 3月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以来,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对县内存在的宣扬封建迷
信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散布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书刊、歌曲、图片、录音带
等进行了清理。同时,整顿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和民间艺人队伍。对外来演出团体及流散艺人严
加管理,对演出剧目严格审查。同时,县委决定每年3—4月为文明礼貌月,大力开展“五讲四
美三热爱” (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讲卫生;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
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活动。 1984年县委、县政府召开表彰大会,
命名“文明单位”119个、“文明村屯”47个、先进个人57个。

  二、理论教育

  我县党员、干部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开始于1949年,其形式采取在职集中学习与离职轮训相
结合。

  在职集中学习。县委设学习室,配备专职理论教员。县直机关、学校以单位编组,同学一
本书者为一班,学习《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1952年开始学《联共党史》;初中程
度的学《中国革命读本》、《社会发展史》;高小以下的入补习班学文化,都是每天早晨学习
两小时。1952年以后改为每星期三、六半天集中学习,进度由学习室统一布置、检查。1960年
后,则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国内政治形势发展,确定理论教育内容。学习《马列主义万岁》、
《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三篇《红旗》杂志,《人民
日报》编辑部文章及陆定一的报告。1961年至1966年,学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和《人民
日报》九篇反对修正主义论文(即“九评”),1970年至1973年,学习《共产党宣言》、《国家
与革命》《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等六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1977至1979年,学习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和《论十大关系》;1980至1983年,学习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
题研究》、《陈云文稿》;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
平文选》。

  离职学习的训练班、党校。1949年10月在肇源城内成立党员训练班,1952年与干部圳练班
合并为郭后旗干部训练班,1957年 2月旗委训练班与县乡干部训练班合并为肇源县委训练班;
1958年7月改建为县委党校,坚持对党政干部进行理论教育。至1966年12 月共轮训党政机关及
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干部 38期,3 563人次;是年因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而解体。1977
年10月14日恢复县委党校,继续对党政干部进行理论教育,至1982年末,共举办14期轮训班,
两期培训班,一期干部训练班,一期少数民族干训班,集训各级干部为1 129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