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事第一节 干部 建国后,干部管理统由党的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管理,进入七十年代后期,干部年龄
老化问题比较严重,缺乏朝气,缺少现代化建设的管理知识,不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针对这
种情况,县委在抓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干部管理体制和干部制度进行了改革。按着干部队
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1982年末对县的党政领导成员和县直各部门领
导班子及一般干部进行了调整。1982年县党政领导成员平均年龄 48.2岁,大专文化程度占22%。
1983年调整后平均年龄42.25岁,下降5.95岁,大专文化程度占45.4%。各部门领导班子原来平
均年龄为48.4岁,大专文化程度占12.5%、高中(中专)占32%、初中占 55.3%,调整后平均年龄
为43.2岁,大专文化占25.3%、高中(中专)占30.5%、初中占 35.2%。并采取考试考核,择优录
取等措施录用新干部,25人;乡(镇)招聘合同干部88人。是年离休、退休干部为 1 074人,退
居第二线的正、副科级巡视员51人,县级顾问3人。为了使干部队伍后继有人,普遍建立了“第
三梯队”的后备干部档案,便于考查和提用。同时,各机关单位实行岗位责任制,使责、权、
利结合,年中初评,年终总评。职务提级、工资晋级、模范工作者、记大功、记功五种形式进
行奖励,鼓舞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一、人员编制
1946年旗民主政府建立后的干部任职情况 单位:人
1952—1953年全县党政机关人员分布情况
续表
建国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几个年份干部人数情况
二、年龄工龄
1965年全县的县、社干部年龄状况
1980年全县各系统干部年龄状况
1980年全县各级各类干部工龄状况
三、文化程度
1965年10月全县县社干部文化程度
续表
1980年全县各系统干部文化程度
四、性别、民族、政治面貌
1965年10月全县干部性别、民族、政治状况
1980年全县干部性别、民族、政治状况
五、干部来源情况
1945年从老解放区派来领导干部及部队转为地方干部共20余人;伪满时期的职员留用 170
多人;1949至1951年,县内共举办两期地方干部训练班,一期农村知识青年参加;一期城镇知
识青年考试合格者参加,共集训 200余人,分配到县城机关和各区公所工作;此后,大中专毕
业生分配来我县工作及录用当地初高中毕业生为 1 600余人;农村基层干部提到县及公社做干
部的近600人;1975年以来部队转业干部250多人;1979年将以工代干人员转为正式干部 480多
人等等。
六、干部下放劳动及充实基层情况
1958年、1959年县委、县人委每年下放50名干部到永利、三站、兴隆、大官、义顺等公社
的农村生产队进行劳动锻炼,期限各为一年。1962年至1963年精简机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
位,将多余的干部下放回家为 212名。1969年至1970年“清理阶级队伍”,有七百多名到农村
插队落户;1972年全部抽回分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