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下序

文体志

编下序




  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三千多年前我县境内的满族人祖先就已经有了文化娱乐活动,他们
留下陶制小鸟、玉制饰品和骨管等许多不知名的艺术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生活不断
得到发展,到辽金时期由于受到中原地区影响,民间的文化活动发展较快。辽朝的历代皇帝多
次来境内的嫩江和附近的月亮泡、查干泡等地行“春捺钵”,即巡视边情、商讨国事、安抚各
部族及从事多种多样的游览渔猎活动。元朝,大量的蒙古人到境内后又带来蒙古族特有的文艺
体育活动,广大牧民喜欢演唱“好来宝”。各寺庙每届庙会要举行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俗称
“跳鬼”,敖包会上举行声势浩大的赛马、摔跤、射箭、打布鲁、乌兰红等各项体育活动,现
在已经演变为“那达慕”体育盛会。清朝初年的“站人”进入后带来了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文
化生活。清朝末年大量汉人进入我县境内后,文艺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当时的蹦蹦儿、太
平鼓、书曲、驴皮影、大秧歌、扁担戏、放风筝、踢毽子、武术、棋艺以及拉洋片等,遍布境
内各地。民国时期开始有戏园子,但规模很小,干旱求雨请戏班子要露天演出。当时体育活动
未能普及,只是在各学校中开展网球、足球、篮球、排球和各项田径比赛。日伪时期实行文化
禁锢,青年人均感百无聊赖,枯寂难忍,到处哼着流行歌曲《秋词》中的“得过且过对酒当歌”
之类词句。

  解放后,1947年县城始有评戏院,各区村都相继成立业余剧团。当时城乡普遍流行秧歌舞、
秧歌剧、歌剧、话剧等。书曲、二人转、太平鼓等各种艺术形式均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得
到健康发展,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1949年以来,建起县、区(公社)、村(大队)文化网。由单
纯的演唱形式发展为音乐、美术、舞蹈、文学、图书、电影等多种门类。兴建起电影院、剧场、
俱乐部、图书馆、广播站、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1958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运动
在城乡普及,刷新纪录项目逐年增多。1977年后,图书报刊量不断增大,广播电视事业空前发
展。这些文体活动,对团结教育人民,丰富精神生活,增强体质,促进工农业发展和四化建设
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