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医
第一章 医术
第一节 中医
中医是我县主要医疗力量,始于清朝。建国前,“看病先生”均为个人行医,各持专长,
思想保守,不相传授,许多良效秘方、验方失传,中医术出现逐代降低之势。随着西医传人,
务习中医者在逐渐稀少。
1951年举办为期一年的中医进修班,开设生理、解剖、病理、药理、传染病防治等课程,
丰富了基础理论知识,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58年以来,中医战予泽、窦广誉、姚尊华等
相继在县卫生学校任教,打破了中医传统带徒弟的单一方式,使医术得到普及。1959年姚尊华
去西安进修针灸医术,回县后开展了电针与电针穴位疗法,采用梅花针、耳针和揿针灸等针疗
法,对治疗神经系统病患、局部疼痛和内科、妇产科等疗效显著。他撰写的《电针治疗癫狂病》
与任世德《中医治疗葡萄胎》,窦广誉的《治疗肝硬化腹水案例》论文,都在绥化地区举办的
医药卫生系统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全区中医界重视。1960年 6月姚尊华写
的《电针治疗阑尾炎在临床中的观察与体会》发表在《哈尔滨中医杂志》上。1980年7月至1984
年末,他先后在《辽宁中医杂志》、《云南中医杂志》、《新中医》、《中医杂志》等七家期
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其中《中医治疗“滴虫性肠炎”机理探讨》、《红龙根汤治疗“脑血栓
形成”86例》、《电针治疗颠狂病38例临床总结》,均被译成英文出版。
随着中医术提高,七十年代后期,对中毒性痢疾,高血压脑病、心肌梗塞,阑尾炎和肠道
不全阻塞等医治,都取到较好疗效。十年动乱后,县社两级医疗机构的中医,多数都能进入病
房,为住院患者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