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肇州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黑龙江省建置比较早的县份之一。自古以来,这个、地
方就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劳动之所。古之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多集聚于
此,从事渔猎、游牧、种植业等。早在八百多年前就有了建置,金朝天会八年(1130年)始建为
州。元朝元真元年(1295年)建立肇州屯田万户府。明朝设有海西西陆路肇州站。清朝光绪三十
一年(1905年)设立肇州巡防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肇州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
为肇州县。历史以来,其疆域有 3次较大的划分:民国三年(1914年)划分肇东县,伪康德二年
(1935年)划分郭尔罗斯后旗(今肇源县),1960年又将大庆区划给安达市。今之肇州县面积仅为
原有疆域的四分之一。
肇州县城始设在骆驼脖子(今肇源县城),在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松花江水泛滥,县城被
淹没,伪县公署迁至老城基(今肇州镇),遂将此地定为县城至今。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
复。肇州县从此获得解放。1945年底,中国共产党派来干部,接管县政权。1946年,肇州县隶
属于松江省哈西地区专署所辖,1947年属于嫩江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辖,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隶属于黑龙江省直辖,1958年隶属于黑龙江省松花江专区行政专员公署所辖,1965
年至1984年隶属于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行政公署所辖。1985年全县行政区划为 5个镇,12个乡,
185个村,109个新经济联合体,2个农牧场,3个林场苗圃。1985年末全县共有 732个自然屯,
总户数为80,298户,总人口为384,981人。全县境内民族99.5%是汉族,还有少数的蒙古族、
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各族人民亲密无间,共同建设着社会主义新肇州。
肇州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花江之北,松嫩平原中部,背靠大庆油田。距省会哈尔滨
市120公里,东邻肇东县,西界大庆市,南与肇源县毗连.北与安达市接壤。全境东两长77公里。
南北宽72公里。面积为2,392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24度47分—125度48分,北纬45度34分—46
度16分,海拔130—228米。处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显著,
冬季较长,在极北大陆性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较短受副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
温热多雨,降水集中。春季多风,少雨干旱。秋凉早霜。境内南北温差不大,光热资源充足,
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自然条件。物产丰富。野生植物、动物种类繁多,地下蕴藏石油
和天然气。鸟瞰肇州全境,其形状如一辆坦克奔驰存松嫩平原上,其自然特点是境内无高山峻
岭,无江河湖泊,无拳卵之石,而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地势平整,草原广阔,盛产粮、畜。
(二)
肇州县人民勤劳俭朴,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的劳动人民多是从关里或辽、吉两省迁
来辟荒建屯的。在民国时期劳动人民遭受反动军阀和封建地主的统治压迫,那时兵匪一家,对
劳动人民进行残酷掠夺。1931年“九·一八”事变,肇州沦为殖民地,遭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
抓劳工,去“勤劳俸仕”,要“出荷粮”,抓经济犯、政治犯、思想犯。警察特务遍地,苛捐
杂税如毛,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但肇州人民是不甘心受其统治与压迫的,“九·一八”事变
时,李海青抗日救国军活动在肇州,就有许多人参加了抗日活动。特别是中共北满省委从1937
年先后派徐泽民、张文廉、高吉良等来肇州,组建了中共龙江工作委员会,领导抗日救国工作。
在肇州发展了党组织,组织了7个抗日救国分会,1个抗日妇女救国会,1个肃反队,1个抗日武
术团,4个交通联络点。1940 年又派来抗日联军第十二支队,在政委许亨植等领导下,开展了
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相继在肇州袭击了丰乐警察署和托古、启明警察分驻所,对日伪军进行了
10次战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震慑了敌人,牵制日伪军1,500人兵力。日本侵略者穷
凶极恶地采用各种毒辣手段镇压抗日斗争,屠杀抗日志士,1941年 3月在肇州县城南门外制造
了三十二烈士惨案,艾青山、任殿英等革命同志英勇为国捐躯。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中共哈西地委派来党员干部接收政权。伪县长蓬世隆与
汉奸、特务、警察密谋,制造了六烈士惨案。 3年解放战争时期,全县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有
4,384人,有 233名优秀儿女为国献身。从人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援了解放战争。在抗美援
朝中,有青年728人参军,有165人在朝鲜光荣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全县人民更是意气风
发,斗志昂扬,为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
肇州县建国36年来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各项建设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现已呈现出林茂粮丰,六畜兴旺,工农业生产大发展的繁荣景象。
农业生产取得了较显著成绩,生产基本条件有了很大改变,耕作制度有很大改革,农业科
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49年粮食亩产只有 129斤,到1985年在遭受
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亩产达335斤,比1949年增加近 2倍,总产量达4亿斤农业总产值
实现了143,208万元。农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作物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扩大
23.7倍。林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1949年全县没有成片林,只有零星树木70万株,1952年开始
营造防护林,1985年全县实有林地面积达 451,918亩。覆盖率达43%,和1952年比成林地面积
增长 321倍。1985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三北”(东北、西北、华北)绿化先进县。畜牧业的发
展也是很快的,1985年大牲畜存栏数51,973头,羊存栏数为 134,657只,猪存栏为120,564
头,家禽为887,700只;副业、渔业都有相应的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和设施有很大加强,给农
牧业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到1985年共有机电井1,613眼,共修井灌渠道1,072条,长达 510
公里,建中、小型水库7座,塘坝 6座。大、小排水干渠32条,长达213公里。农业机械从无到
有,到1985年,全县有大、中、小型拖拉机2,085混合台,机引农具1,712台(件)。
工业生产是蓬勃发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全县仅有私人手工操作的小作坊。现在已
有制糖、机械制造、磷肥、骨胶、啤酒、糖果、塑料制品、水泥、造纸、米面加工等工业企业
131家,个体办工业699个,有工人11,739人,比1949年工人总数增加81倍。工业总产值达9,411
万元,是新中国成立时的32倍,1985年实现利润 273万元,结束了14年亏损的历史。产品已超
过百种,创名优产品11个,其中被评为部优质产品1个,被评为省优质产品有2个,被评为地区
优质产品有 8个。1985年全县有38家工厂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和开展技术协作,工业生产又出现
了新局面。
全县有35千伏输电线路114.5公里,农村用电量为931万度,比1973年增加3.13倍。交通运
输的发展也是很迅速的,境内虽无铁路和水运,但各乡镇都修了公路,陆地运输还是四通八达,
十分方便的。干线公路已由土路变为油渣路,交通工具由铁木胶轮马车,发展到以机动车为主。
到1985年有汽货车438台,参加运输的拖拉机495台。邮电事业也有相应的发展,电话线路1985
年为89,895杆程公里,比1946年增加9倍,地下电缆52.5皮长公里,长话业务增长16倍,电报
业务增长25倍。邮递网络1085年为 2,156里,是1949年的3倍。城乡居民住房由小土平房逐渐
变为新式砖房。县城和永乐镇所在地都有了自来水。
商业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日趋活跃,网点增多,项目增加,方便群众,购销两旺。1985年有
国营商店66个,集体商店21个,乡镇供销社门市部24个,供销部 120个,个体商店1,079个。
社会商品零售额逐年提高,1985年金额已达7,548.4万元,人民储蓄已达2,618万元。
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了良好成果。特别是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 讲文明、讲礼貌、讲
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
爱社会主义)运动以来,到1985年,全县涌现出文明乡1个,文明系统 3个,文明村与文明单位
53个,双文明户 1,036个,“五好家庭”(家庭卫生好,计划生育好,教育子女好,邻里团结
好,勤劳致富好)25,894户。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均取得显著成就。县城有文化馆、图书馆、
电影院和评剧院、地方戏团、新华书店等设施。各乡镇普遍建立了文化站,并有电影放映队,
部分乡、镇建立了影剧院或农民文化宫,大多数村和联队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少数村建立了影
剧院。广泛开展了各种文化活动,丰富了人民文化生活。教育事业的发展更为显著,全县初中
教育已普及。中学由1949年 1所,在校生263人,到1985年发展为22所,在校生22,622人。小
学由1949年157 所,在校生15,405人到1985年发展为 371所,在校生为52,139人。在黑龙江
省重点校红旗小学的带动下教育质量不断提高,1984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普及初等教育
先进县。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日益加强,已改变了缺医少药状况,1985年有县级医院2 个,中心
医院5个,一般医院11个,企业卫生所14个,农村卫生所179个,医生由1949年12人,到1985年
为189人,病床由12张,增加到704张。
(四)
肇州县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是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的。
第一、农业发展有很大潜力,人均耕地多,增产有基础。全县人均耕地 5.3亩,比全国人
均耕地1.5亩多2.5倍。全县耕地生产率还不平衡,高产的朝阳等乡粮食亩产500 斤,低产的有
4个乡亩产不足200斤,差距很大,有增产潜力。光热条件较充足,有利于创高产。盐渍化土壤
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适宜种植甜菜、向日葵、亚麻等。土地平坦,适于机械化作业。
第二、全县有天然草原、荒地、隙地一百一十多万亩,相当于耕地的二分之一,是发展牛、
马、羊、兔等草食动物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三、有比较丰富的副业资源。全县有 50,000亩沼泽苇地,加强人工扶育和养殖,平均
亩产800斤,每年可产芦苇20,000吨,产值达一百万元以上。还有比较丰富的硝、碱、土盐资
源,每年可熬制3,400吨。在草原上有十几种野生药材和野生动物,如甘草和铁雀都对外出口,
在省内外均负盛名。
第四、县境内有两处油田,正待开发。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可以大力发展县办工业。
第五、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现有38家企业联营和引进科学技术基础上,放开
手脚,积极发展联营和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多渠道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材,能够有力
地促进肇州工业的振兴。
第六、全县有一支可观的科学技术队伍。获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有 997人,其中,高
级科学技术人员2人,中级科技人员133人,初级科技人员862人(自学成才被授予职称的314人),
1985年全县有大专毕业程度的474人,中专毕业程度的1,646人,高中毕业的30,594人,初中
毕业的 59,510人。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会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述优势已被各级领导逐渐认识并重视起来,冲破自给经济的束
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目前正以农业牧业为主体,以工业副业和第三产业为两翼,飞奔在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