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
第三章 县城乡镇
第一节 县城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肇州直隶厅治所位于松花江北岸骆驼脖子(今肇源县城)。厅
治由崇绶创设,度地安城。南距松花江6里,凿池为堤,池深5尺,堤高8 尺,四面仅置木门 4
座。民国三年(1914年)县知事孙之忠在原基础上,修筑城门,加筑泥土,墙高12尺,周围 8.5
里,步基宽12尺,顶宽6尺,城外平地壕深6尺,宽10尺。形成了清末民初的肇州城。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放荒时,理刑主事庆山勘定安字十二井子中心作为肇州城基地。光
绪三十二年 (1906年)置肇州直隶厅,厅同知崇绶把城址建在骆驼脖子, 故原肇州城基地称为
“老城基”或“老街基”。1918年县警察事务所设在老城基。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松花江水
泛滥,骆驼脖子被淹,县公署人员和驻军部队坐船到薄合窝堡(今肇州万宝乡中华村)。后被乔
振声接到乔家围子,20天后江水撤回,县公署人员又回到骆驼脖子。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松
花江又泛滥,水势凶猛,县城全部被淹,县公署被迫搬迁到老城基,12月份奉滨江省令,县公
署定居老城基。
1920年以前,老城基城内有了十字街,共 4条路。在1921年由县商务会主持挖了城壕并修
了半截城墙,修建了 4门。伪满康德七、八年间加修了城墙,深挖了城壕。城壕深10尺,宽15
尺,墙高12尺,底宽5尺,顶宽 2尺,城墙每面有两个炮台。中心十字街有4家商店:西北角是
德聚祥百货商店;东北角是松柏百货商店;西南角是福生厚百货商店;东南角是裕兴隆食品商
店。沿街还有小杂货店、油房、米面店、车行、旅店等。当时人口约三千多人。
解放后,老城基为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及一区驻地。城东西长3.3里,各3道街;南北长3.3
里,各 4道街。城墙基本完好。有一千多住户,人口约一万。房屋多是土平房。城墙于1948年
推倒,城内城外以环城壕沟为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强了县城的建设。1953年,县政府曾征集资金,增设
公共设施。1955年设立肇州镇。1957年十字街道铺成了碎石路,全镇路总长为34公里,其中过
境公路 8公里,1971年铺成油渣路面。1972年,十字街道及东西南北二道街铺成环形油渣路,
共 6公里,其余20公里为土路。1981年,将十字街道两旁杨树全部砍掉,栽上柳树。十字街路
面加宽到12米。1984年十字街道两侧排水沟用砖砌成,上面盖水泥板,可以排除镇内赃水和雨
水。人行道全铺红砖,自行车路是水泥方道。公路设有防护拦,人车分流。1985年对县城十字
街路面重新整修,把东西三道街、南北三、四道街20公里土路铺成油渣路。把十字街水银灯改
成高压纳灯。
县城住户达13,819户,人口47,617人。总面积12平方公里。镇内有52个居民委、6 个街
道办事处,308个居民组。城内商业网点达134处,其中个体78处。多数集中于十字街道两侧和
市场周围。十字街东南角是第一副食品商店;东北角是第三百货商店;西北角是第一百货商店;
西南角是供销大楼。城内有文化、教育、卫生单位24处;机械、建材、轻化工、食品等工厂达
58处。旅店、理发店、饭店等服务行业百余处。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1985
年,城内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黑,龙江省卫生先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