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种子
第五节 种子
解放前种子工作无人过问。农民种地都是用一些老品种,玉米有火苞米、金顶子,黄、自
马牙子,长八趟;高粱有小黑壳棒子、平顶香、牛心红,小麦有小火麦、大青芒,大豆有铁荚
青、白花矬、大白眉、黄毛子;谷子有老头背、鸭子嘴、老来变、钱串子、直脖挺等。这些老
品种,产量低,抗逆性差,病害严重。如小麦的锈病,十年九发生,轻者减产,重者绝产,就
是丰收年亩产也不过百斤。
在留选种上,少数精心的种地户,只能谷子、糜子穗选一部分,绝大多数种地户习惯“大
堆选、留上风头”,粮、种不分、混杂退化严重。也有的谷种混进糜子、高粱,一块地种好几
个品种,“种的杂花种,产的五谷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专门设立了良种繁育和推广
经营机构。种子工作,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地得到了加强。
一、发展过程
(一)新旧品种更换阶段(1949年—1956年)1950年春,从省引进了 10,000斤满仓金大豆优
良品种,经过2年重点繁殖,到1952年推广全县,播种面积达70%多,比老品种增产 15%还多。
首先大豆实现了良种化,1952年春又从省引进了 800斤合作四号耐锈小麦良种,在县良种场种
了40亩,亩产 230斤,比小火麦、大青芒增产一倍多。无锈病,面质好。是年秋从肇源国营农
场调进150万斤,到1954年普及全县,其播种面积占80%多,小麦第二个实现了良种化。这一时
期,开始有了专门生产种子基地,但玉米、高粱、谷糜等作物仍然是老品种,多数地方还是地
里选种,从场院、大仓子里留种,多、乱、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二)良种体系建设阶段(1957年—1972年)。这一时期,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四自一辅”
(即自选、自留、自储、自用、县辅助供种)的种子工作方针,狠抓了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
使种子工作有了很大发展。
1956年秋县建立了种子站,种子工作有专人管理。1958年建立了种子库,收发种子有了专
库。1952年开始繁育良种,从此以后,凡是引进推广的新品种都先在良种场示范对比,然后推
广到面,1959年在茶棚、丰乐、万宝 3个公社建立了良种场,承担本公社新品种的繁殖、提纯
复壮工作。1962年以后,达到社社都有良种场。全县公社良种场繁育良种面积达 15,000亩,
每年繁殖良种150万到200万斤。全县有800多个生产队建立40,000多亩种子田,每年繁殖良种
三、四百万斤。县、社、场和生产队种子田所生产的良种每年有五、六百万斤,占全县需种量
的60%左右。
为了保证种子质量,以县农科所和县良种场为主,吸收有代表性的社队科研室组成试验网,
担负品种鉴定和区域试验任务。凡是育成或引进的新品种,都要经过各试验点试验二、三年,
确定增产后再推广。这个时期推广的良种:
玉 米:美稔黄、黄金塔是1953年引进的,1955年推广全县,比火苞米增产10%—50%。但
因数量少,仅做搭配品种,1959年前仍是老品种当家。从1960年到1970年美稔黄成了当家品种,
种植面积占一半以上。1964年开始引进黑玉46杂交种,相继又引进了黑玉71、78,中杂11号。
到1962年老品种基本淘汰。1971年以后杂交种面积突出增加,占播种面积 50%。1972年黑玉46
上升为当家品种。搭配黑玉71、78、82、中杂11、东农236等杂交种和黄金塔,英粒子,长春2
号,美稔黄等良种。
高 粱。1965年到1972年一直是歪脖张当家,占种植面积的 50%以上,搭配品种有平顶香,
大蛇眼,黑壳棒子,托古一带种了晚熟品种山东矬。1964年引进杂交种黑杂1号、黑杂3号、黑
杂17、黑杂9号、嫩江 9号等杂交种。到1973年杂交面积占种植面积的55%。其中黑杂 1号约占
30%以上,成为当家品种。
谷 子:1957、1958这2年薄地租2号为当家品种,1959年到1961年以大粒黄为当家品种,
1962年到1964年安谷20为当家品种,1965年到1969年安谷62为当家品种,1970年到1972年安谷
68为当家品种,搭配安谷20、031、哈4号、哈5号、哈6号。
大 豆:1957年到1962年满仓金为当家品种,搭配哈58—2617,荆山朴和县农民选种家赵
连廷选育的星火大豆,1963年以后,当家品种哈58—2617,搭配东农4号,合交6号和满仓金。
小 麦:1957年到1958年当家品种合作 4号,搭配克强、克壮、克刚;1959年到1964年当
家品种克强,搭配克刚、克壮、克茂、3350;1965年到1968年当家品种克茂,搭配克壮、克强、
克丰1号、克群、远62;1969年以后,当家品种克群,搭配克全,克旱、克丰1号、红风。
这一时期,不仅加快了良种推广速度,也提高了种子质量,并做到品种不断更新。到1962
年谷子也实现了良种化。
(三)种子大发展大提高阶段(1973年—1977年)。1972年秋,丰乐公社首创社队联办种子站。
1973年社社都有了种子站,从根本上解决了种子大调大运问题。1976年在低温早霜的情况下,
还余一百多万斤两杂种子。公社建站后,两杂制种从过去生产队分散制,走向建立预约点集中
制,便于技术指导,有利于提高种子质量,加快了品种更换更新进程。1973年玉米、高粱两杂
种子就成为当家品种,到1975年就实现了两杂化。
玉 米:1973和1974年黑玉46当家,搭配州双1号,州单1号,黑玉71、中杂11等11个品种。
1975年到1977年州双1号当家,搭配安单1号、牛11×单891,黑玉46、英64×153等22个杂交种。
高 粱:1973年和1974年黑杂1号当家,搭配同杂2号、黑杂34、嫩杂 9、新歪脖张。1975
年到1977年,同杂2号当家,搭配州杂2号、不育20×恢518、新歪脖张,黑杂34等。
谷 子:1973年和1974年当家品种安谷68,搭配龙谷23、哈 4、6、22号、安谷031。1975
年到1977年当家品种龙谷23,搭配龙谷24、安谷68。
大 豆:1973年到1977年当家品种哈58—2617,搭配东农 4号、黑农10号、干枝密、4205。
小 麦:1973年到1977年仍以克群当家,搭配克全、克旱,克旱6号、7号,8号,克丰1号,
新曙光4号。
这一时期,由于受学大寨、创高产、上《纲要》的影响,不顾客观条件,从河北、辽宁、
吉林盲目调入晚熟品种,又造成玉米、高粱多、乱、杂的现象。玉米多达27个组合,高粱11个
组合。生育期135—140天的玉米有单玉6号(辽宁),吉双4号(吉林),156(山西),高粱有晋杂5
号(山西)、原杂10号、12号(山西)等晚熟品种。从1976年后这些品种被淘汰。
(四)向种子“四化一供”( 种子布局区域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
工机械化,县统一供种 )的方向发展阶段(1978年—1985年)。1978年后,贯彻执行“四化一供
”种子工作方针,种子工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种子布局区域化。1978年省将肇州县划为第一积温带(活动积温2700℃)。根据土质、地势、
小气候条件,将全县划为两个积温区。第一积温区活动积温在2700℃以上,有永乐东南部 8个
大队,永胜公社南部5个大队,双发公社南部6个大队,县良种场一、四分场和托古、万宝、肇
州镇、丰乐、丰林、二井、茶棚、朝阳8个公社,第二积温区2600℃左右,有双发北部3个大队,
永乐西部4个大队,永胜北部5个大队,县良种场二、三分场和新福、双龙山、杏山、兴城、榆
树 5个公社。通过品种区域实验和良种鉴评,从过去玉米、高粱、小麦、谷(糜)子六种作物55
个品种中,筛选出来17个优良品种。玉米当家品种以绥玉2号为主,因地制宜搭配三交种(威153
×铁13×英64),英64×威153;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耕作条件的改善,群众迫切
要种良种夺高产。1984年丰乐镇群众从吉林引进了“吉字号”品种,进行试验、试种,获得了
高产。1985年全县进行了大面积生产试验示范,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高粱以同杂 2号品
种当家,因地制宜地搭配种植州杂二号;谷子以龙谷23号当家,搭配种植龙谷24;小麦以克早
6号当家,搭配克旱7号,克丰 2召;大豆以黑农26当家,搭配黑农16、哈58—2617;糜子龙黍
16号当家,搭配龙黍5号。
种子质量标准化。为提供纯度高、质量好的种子,逐步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将两杂制种
预约点由分散走向集中连片,由过去的 100个点压缩到一个点,统一进行技术指导,提高种子
质量。县种子公司设有种子质量检验室,把好种子质量关,严禁杂种、劣种进库。在种子生产
过程中,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除杂去劣,按期检查验收。在种子入库前,细致进行精
选,种子下拨前,定期进行发芽试验;凡是不合乎入库标准水分的种子,一律进行烘干,加快
了种子脱水进程,减少了坏种现象。
种子生产专业化。繁育良种是一项环节多、要求严格、技术比较复杂的工作,必须实行专
业生产。县种子公司设种子繁育股,按期进行技术指导。全县设一村一场 (万宝乡壮大村和县
良种场)进行良种生产。
种子加工机械化。全县共有13处烘干室,15台种子精选机,在种子收购入库前,凡是水分、
净度不合格的种子,一律经过机械烘干和精选。
供种。1984年以前是县社联营供种。全县15个种子站和公司联营的有13个,县直供的有 2
个,到1985年把全县13个联营站全部变为种子代销站。两杂种子实行了由县统一供种,自交作
物种子供20%,供种量多达550万斤。
为了加速培育推广新品种,解决两杂亲本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以及育种增代问题,从1967
年开始到1981年,县曾 9次(每次4至5人)组织种子公司、农科所、良种场等方面的技术人员,
到海南岛进行繁育良种,共繁殖两杂亲本种子4万多斤,育种增代达 7、8个品种。推广的同杂
2号、州杂2号高粱,由于母本数量不足,曾于1974年,1976年两次去海南岛加倍繁育满足制种
需要,促进了高粱杂交化的早日实现;农科所育成的201、607谷子新品种,也曾两次到海南岛
进行育种增代。所以这两个新品种提前2年于1977年应用于农业生产,大面积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7年来,谷子更换6次新品种,小麦更换5次,大豆更换 3次,玉
米、高粱由老品种发展到新品种,最后由杂交种所代替,每当更换一次新品种,促进一次粮食
产量的提高,特别杂交良种的推广,使玉米、高粱大幅度增产。普及杂交种的9年中(1973年至
1981年),玉米年平均亩产322斤,高粱319斤。
二、繁育、经营机构
(一)良种场 1950年在县城西十里张大围子附近建立了肇州县示范繁殖农场,主要任务是
繁殖良种与新技术示范,当时这个场仅有干部 3人,农工9人,耕地600亩。到1956年,耕地面
积扩大到 900亩,农工增加到15人。1958年将示范繁殖农场改为国营肇州县良种繁育场。1971
年场址搬迁,在肇州城西48里处的草原上建立了总场,内设一个科研室,下设 4个分场,共有
干部10人,农工470人,土地总面积为23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 6,000亩。场周围是草原,
中间是种子基地,两杂制种隔离条件较好,多年来一直繁殖原种,重点繁殖了两杂亲本和自交
作物原种,为全县两杂制种提供了亲本和自交作物品种,为更换更新做出了一定贡献。从1971
年建场以来,每年平均向国家交原良种20多万斤.
(二)种子公司 1956年春在农业局内成立种子站,配两名干部专门抓种子工作,年末建立
种子库,开始经营种子。1978年成立县种子公司。种子站合并到种子公司,事企合一。公司内
设繁育、经营、检验 3个股和种子库,外设菜籽商店,主要业务是引进、繁育、推广和经营粮
食,蔬菜作物种子。并对全县种子生产进行技术指导。1985年被省种子局评为精神文明建设、
“五无仓库”(即无鼠雀、无霉毒、无混杂、无病害、无事故)建设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