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林业队伍

第六节 林业队伍



  

  1947年春县成立了农林科,有 4人组成,主要任务是造林和管护。1960年成立林业局,14
人。1964年局有干部21人。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把原来机构打乱,成立农林组,由 6
人组成,负责造林、育苗和林木管护。1973年,林业工作站从农林组分出成立林业科,共17人。
1979年,共20人。各公社都建立了林业站,大队成立了护林大队,到1981年末,全县林业专业
人员2,111员。其中科技人员22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12人,技术员6人,专业管理人员
68人,专职护林员1,244人。

  一、肇州杨树良种繁育圃

  1949年建立了肇州第一苗圃,编制7人,有圃地面积300亩,1952年增加到15人,圃地 800
亩,到1957年圃内人员增加到34人,圃地面积增加到1,235亩,当时主要任务是育苗。1960年,
由于把第二苗圃(大同苗圃)划给大庆,故把肇州第一苗圃改为肇州苗圃,1965年购买胶轮拖拉
机一台,1968年又购买链轨拖拉机一台。1975年为了加强对杨树良种繁育,将肇州苗圃改为肇
州杨树良种繁育圃,1976年在单一育苗的基础上,开始引种、育种。1981年这个苗圃编制30人,
其中领导干部2人,助理工程师1人,财务人员 2人,工人24人(每年都雇用大量季节临时工)。
有拖拉机2台,电机井7 眼,圃地面积1,235亩。

  二、丰乐苗圃

  1955年在丰乐公社建立,当时只有4人,土平房20间。1956年正式生产,有干部5人,正式
工人7人,共12人,圃内实有土地面积525亩。1958年圃内有行政干部4 人,技术干部 1人,正
式工人12人,农忙季节雇用临时工。1959年以育苗为主,开展了多种经营,在冬闲的时候,开
办了草绳厂,雇临时工30人。1962年草绳厂撤销。1964年圃内增加拖拉机1台,电机井4眼,1978
年建砖房 217间。1981年把40间土平家属宿舍,全部扒掉建成砖房。这个苗圃由于连续15年不
亏损,被评为省、地的先进单应。

  三、东方红林场

  1959年在榆树公社长山大队建立。面积20万亩,省林业厅给调东方红45拖拉机4 台,斯大
林80号1台,DT4131台,汽车1台,马车4台,有职工40人,场内有一个机耕队。1960年造林5,000
亩。1965年省将该场撤销,将干部调出,主要机械被省厅调回。最后只剩两人,成立了东方红
林业管理站。1978年移交给托古营林站。

  四、托古营林站

  1974年轻省林业厅同意建立托古营林站(县叫托古林场),当时只有6人,其中干部4人。场
地面积仅有1,500亩,到1978年增加到15,000亩,这些林地分布在榆树公社 1,200亩,兴城
公社3,800亩,托古公社6,600亩,丰乐公社3,000亩,朝阳公社400 亩。到1985年托古营林
站有干部 3人,工人15人,拖拉机2台,场地面积仍是15,000亩。其主要任务是管好造植新林,
培育森林资源,积累财富,为群众造林示范。

  五、公社林业站

  1952年在大同、丰乐两个区设立了造林站,有林业干部14人。1954年又在肇州镇设立造林
站1处,1955年全县14个区,每个区设1个林业站,共有林业站干部56人。林业站是县林业局下
属单位,受当地政府领导,主要任务是抓好本区(公社、乡)的育苗、造林、林木管护和林业政
策的贯彻落实。1985年全县共有17个林业站(每个乡镇一处),干部27人。这些人员工资在县林
业局支付,业务上受林业局领导,行政上受本乡镇领导。

   已成林人工林面积蓄积表 单位:立米、公顷



   肇州县飞机灭虫统计表 单位:亩



   续表



    1982年按林种的面积统计表 单位:公顷、立米



    1982年人工林树种结构区划表 单位:公顷、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