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渔业生产
第二节 渔业生产
县境内水渠流域稀少,只有在托古、万宝、杏山、乐业、新福、卫星一些低洼沼泽地带,
零星分布着深浅不一、大小不同的常年及季节泡沼,降雨及汇流补给便成为其唯一水源,其中
以托古的牛毛沟、万宝的大白水、杏山的大苇塘为最大。这 3个塘泡积水深、容量大、芦苇茂
密、水草丰美、浮游生物繁多,常年有水,具有越冬条件。解放前,由于嫩江水多次出槽,溢
流于堤坝外,至使本县南部松花江高漫滩阶地一片汪洋,各种鱼类、水生物滞留在塘泡中生长
繁殖,因当时地方政权无人过问,无人管理,塘泡不属于个人所有,这就形成了鱼类自然繁殖,
人们自由捕捞的局面。因本县当时人员稀少,鱼的需求量、消费量小,再加之肇源产的鱼大量
进入本县市场,价格便宜、种类繁多,所以本县未造成鱼类过捕或紧缺现象,直到解放初,在
这些泡塘内仍可捕到各种味道鲜美的鱼类。
解决后,由于生产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人口日益增长,人们对鱼
的需求量日渐增加,供需差距越来越大,肇源产的鱼进入县市场日益减少,价格也不断上升。
各塘泡的鱼由于管理不善,以至出现过捕滥捕,塘泡枯干,甚至到了竭泽而渔的程度。1956年
左右塘泡已所剩无几了。为了恢复发展渔业,解决人民吃鱼难的问题,1958年修建了“八一”
水库,并在其内放养鱼苗568,000尾;1961年又在治国水库放养 60,000尾鱼苗。同年县商业
局还在托古牛毛沟建立了上游渔场。其中除八一水库因饲养管理不善及其归属屡有变动,成果
较差外,上游渔场和治国水库均获丰收,上游渔场年产量达30吨。特别是治国水库因养鱼成效
显著,1963年被评为省养鱼先进单位,并获得上级部门千元以上的奖品。从此,饲养水平、水
库管理也不断提高,渔业生产也有一定发展。
1963年上游渔场与肇源因界线纠纷,造成养鱼停滞,1966年治国水库因“文化大革命”开
始渔业生产遭到破坏。在此期间,新化水库、得力南水库都曾放养过鱼类,终因饲养管理不善,
都先后停养了。
1965年因县造纸厂排放废水污染了八一水库,使鱼亡殆尽。年冬进行治理,1966年继续放
养,但效益不佳。
1972年又发动社队,利用了23个坑塘养鱼。其绝大部分塘底,王地下水位以上,水量不足,
完全依靠井灌。因水不时下渗,必须经常补水;水中没有水草及浮游生物可供采食,完全靠投
饵饲养;加之技术水平低和经营管理不善,所以成果普遍不好,一年后都不养了。
现在总水面为44,470亩,其中可养鱼水面37,470亩,已养鱼水面15,800亩。
1980年共产鱼10吨;1981年养鱼水面9处,投放春片122,000尾,产量115吨。1982年至1984
年年捕鱼量约 1吨。1985年全县养鱼的,有八一水库、治国水库、朝阳沟水库,以及个人利用
自然泡沼共13处,渔业专业户13户,联合体1个。渔业生产值达37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