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利工程 1945年解放后,在水利建设上,认真贯彻执行“小型为主,社办为主,配套为主”的方针,
依靠群众,发挥本地的自然优势。一手抓抗旱,一手抓治涝,大搞排灌工程的修建,打了一些
灌溉机电井,建了一些水库、塘坝。做到了拦蓄地表水,索取地下水,逐步走上了一个由低到
高、从土到洋、从建设到效益,围井建设经济区的新时期。
1956年以前,全县打大土井1,177眼。由于当时本县水利建设历史短,基础差,技术力量
薄弱,,缺乏经验,大部分大土井滩塌了,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956——1957年,主要以治涝为主,旱涝兼治,挖排涝干渠,建水库,修塘坝。
1958——1974年水利建设以开发地下水为主、土洋结合,大打机电井、大土井,这些机电
井、大土井对抗旱播种保全苗,夺取农业大丰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975——1980年期间结合农田基本建设,为保灌溉,共修干渠 661条,长达28公里,支渠
785条,长达 26公里。这些工程建设和水利设施,对本县的坐水种和旱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76年开始水利部门为氟病区打改水井,当年打改水井4眼,投资10,000元。到1980年底
发展到35眼。
1978年后,省厅给予工厂补贴,小白龙售价只是工厂价 40%。因而大面积发展起来,并取
得显著的经济效果,每年下拨量都在20——30T。
1981——1985年,主要抓机电井利用,充分挖掘潜力的同时, 可能条件下新增机电井。5
年来新打配机电井853眼。
1980年通过三高井竞赛,开展评选三高井(合格、标杆、红旗),提高单井灌溉面积,增加
经济效益。1983年、1984年、1985年,一年一个提高。到1985年末发展经济区1,253个,总收
益1,809万元,灌溉面积达14万亩,灌溉面积是总耕面积 7.5%,收入占农业收入的20%。粗算
灌溉比不灌溉的亩增收75元。
为保证经济区效益,实行机电井管理责任制,1980年至1982年,在农业实行小段包工和联
产计酬责任制时,机电井管理责任制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定额包工,联系灌溉面积计酬。
另一种形式是,包井到组(户),联系产量(产值)计酬。1983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以后,为适应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机电井管理责任制做了相适应的调整。主要推行井地双包,
合理提留;专人包井,按时收费;专人管理,综合承包;把机电井变卖给个人等形式。有 192
眼机电井变卖给个人。
一、蓄水工程
蓄水工程,主要是水库建设。县水库建设,是解放后才发展起来的。到1984年,共修建中、
小型水库 7座,塘坝6座。按水库蓄水能力可分为中型水库(八一水库) 1座,小型(Ⅰ)水库2座
(治国和朝阳沟水库),小型(Ⅱ)水库 4座,包括东兴水库、平安水库、新立水库、得立水库。
水库设计总库容为0.25立方米,设计兴利库容为0.17亿立方米。1970年又为八一水库修建了泄
洪闸,其它中小水库也于后来相继修建了泄洪闸(洞)。
(一)八一水库: 八一水库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处,青马沟的下游,控制流域面积为778平
方公里。这座水库建于1958年,1966年扩建为中型水库,1970年建成 3孔开敞式泄洪闸一座。
八一水库的设计库容为 0.121亿立方米,水库原设计标准为二十年一遇,百年洪水校核。
在1976年消险计算中,提高到五十年洪水设计,五百年洪水校核。该库死水位 136米,死库容
0.0106亿立米。坝顶高程为142.5米,泄洪闸为3孔平板式木闸门,每孔径净宽 2米,闸门高为
3.5米,最大下泄流量为110立米/秒。
从1965年起到1976年止,陆续在水库南北两岸各建一电灌站,装机容量为700千瓦。
八一水库的库区形状为窄长形,库区两岸坡度较陡(约10度),每到夏季,两岸坡水下泄带
来泥土和上游入库的泥土,於积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威胁水库寿命。为延长水库使用寿命,
从1981年开始在水库两岸进行植树造林,面积达487亩。
八一水库是水利部门多年来水利建设的重点。八一灌区是万亩以上的大灌区。由于灌区工
程不配套,有效灌溉面积6,200亩。近几年,因干旱,水库水位连续下降,实际灌溉面积仅有
1,900亩。
八一水库为了综合利用水源,除灌地外,1958年开始养鱼(投鱼苗),二年时间,每条鱼达
一、二斤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到33万尾,以后由于工业废水污染,养鱼业没有发展起
来。
水库不仅能防洪灌溉,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每年夏季,县城居民经常到水库游泳,
水库将成为待开发的风景区。
(二)各小型水库: 各小型水库的施工,都是各公社组织社员,自己动手修建的,土坝的
前坡无护砌,后坡无反滤设施,未经洪水考核。各小水库的泄水建筑物,大部分都是1970年后
修建的,由于施工条件差等影响,工程质量存在基础沉陷,洞体断裂,管道脱节,翼墙倾斜等
问题,有的甚至失去泄流调节能力。
各小型水库均由各公社管理,由于没有专人负责,没有维修养护费用,因此,坝坡冲刷、
堆陷越来越严重,泄洪闸、抽水泵站的设备,由于管理、养护不力和田间工程不配套,灌区改
造进展迟缓,致使工程不能发挥设计能力。
八一水库历年水位库容资料统计表 单位:米、立万米
二、排水工程
1958年,县人民政府根据1957年水灾情况,对全县44万亩易涝面积着手进行治理,在永胜、
杏山、双龙山等公社,先后挖了32条大小排水干渠,长达213公里,共挖土方量368万立方米。
以后,又在万宝公社建立了八一水库,在托古、丰乐等地建立小型水库6座、塘坝6座。
排水工程一览表 单位:公里、万立:疗米
三、提水泵站工程
全县现有提水泵站工程 9处,是1965年至1975年修建的。均以蓄水工程为水源。总设计流
量为4.13立米/秒,扬程4—21米,总装机容量为1,233千瓦/18台,设计灌溉面积38,160亩。
这些泵站中,除八一水库两岸泵站设备基本配套,可以投入使用外,其余泵站均属未配套
工程,不能全力正常使用,个别工程可以季节性临时使用。
四、机电井工程
机电井是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工程设施。打井灌溉历史短暂,大量开发利用是在
1964年以后。1981年全县开采量达0.32亿立方米,占全县可开采量18%,其中农业月水量为0.29
亿立米。
到1985年底全县共有机电井1,613眼,其中配套井1,592眼,未配套井21眼,超百米深井
30眼,中深井1,562眼,大口井1,280眼。
机电井分 3种类型:农田机电井、改水井和大口井。农田机电井主要用于灌溉,改水井主
要用于人畜饮水,大口井主要用于春耕坐水种。
防病改水井统计表 单位:眼、万元、个
1981年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单位:万立米方
机电井水不犯河水现状统计表(一) 单位;眼
五、灌区工程
本县灌区分为提水灌区和井灌区。
(一)提水灌区:本县提水泵站所辖的灌区为提水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为 38,160亩。八
一灌区是本县唯一的万亩提水灌区,建各种渠系构造物32座。完成土方20万立米,设计灌溉面
积15,000亩,解决了水库两岸4个大队30,000亩地坐水种。1984年实灌面积达到 6,200亩。
其它提水灌区,由于工程不配套,不能投入灌溉。
(二)井灌区 本县配套的农田机电井1,502眼,基本都建成了单井灌区,修建了井灌渠道
1,072条,长510公里,完成土方30万立米,建井房1,249个,其中砖井房995个,平整土地10
万亩,建高产稳产田5万多亩,建超万亩井灌区公社5个。解放初到五十年代,全县没有有效灌
溉面积,六十年代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20,000亩,七十年代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50,000亩,
八十年代有效灌溉面积突破10万亩,灌水纯增收接近1,000万元。以1982年为例,年有效灌溉
面积达到16万亩,坐水种面积60万亩,全县平均每人0.4亩水灌地。1982年收入超万元井518眼,
收入超30,000元井100眼,灌水纯增956,4万元,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增收28元。
在井区渠道工程上,由于土渠使用条件的局限性及小白龙的推广使用及价格的优惠,近年
有部分井渠毁掉。
1982年灌溉作物增产增收统计表 单位:亩、千斤、万元
六、水土保持
本县地势平坦,无明显变化。地面坡度在2—20度之间,全县超过10度岗坡地不足10%。全
县没有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但局部岗地的水土流失也很严重,主要分布在万宝、茶棚、托
古、新福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共有75,165亩。
1979年以前,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中,对一些水土流失的坡耕地,进行了治理,修了一些
梯田,以后又进行了改垅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