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机械化作业

第三节 机械化作业



   
  一、田间作业

  (一)马拉新式农具的推广和使用

  1952年秋,有些村、屯开始使用新式马拉农具翻地,1953年春使用10行播种机播种,1954
年用10行播种机播种了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玉米 5大作物。使用新式农具不仅解决了当
时农村生产工具不足的问题,产量也得到不断增加。

  1959年以后,新式马拉农具逐渐减少,由于在大跃进时期,只使用,不维护保养,使多数
农具变形、损坏。新式农具的推广处于停滞状态。1962年由于配件不足,故障较多,这种农具
已经适应不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全被国家收回炼了钢铁。

  (二)农田耕作逐步走向机耕系列化

  1956年至1957年农业机械主要是用于开垦荒地。

  1958年至1962年农业机械纯翻地、耕地、镇压,播种小麦,拖拉机带木犁扣地,起垄、掏
墒,机械化作业程度很低。只有机耕一项,机械程度也不高,1958年仅占耕地面积的2.8%;1961
年为3.1%;1962年达10.6%。

  1963年至1968年随着拖拉机和农具的不断增加,作业项目不断增多,农田机械化比重越来
越大。机耕面积到1965年提高到 15.1%。机播谷子、糜子、大豆、高粱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机械起垄,机械中耕也越来越多,小麦、玉米脱粒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1968年以后,全县拖拉机和农具的数量迅速增加,农用大、中型拖拉机由1968年的68台,
到1981年增加到641台,手扶式拖拉机由2台增加到164台,机引农具由250台增加到2,102台。
这个时期是本县农田耕作机械化发展较快时期,机械作业项目不断扩大,机械作业质量不断提
高,作业数量不断增多。为改革耕作制度,提高产量,促进多种经营发展,改变农村面貌起到
了一定的作用。

  (三)机械整地、播种与中耕

  1.机械整地。1956年,开始对麦地实行机械整地,每年小麦收割后,进行翻、耙、压,达
到播种状态。1976年以后,谷子、糜子、高粱以及部分玉米实行播种,都要提前进行整地。本
县机械整地面积最多的是朝阳公社,1977年以来,连续5年机械整地面积均占播种总面积的90%
以上,就机械化程度较低的兴城公社,机械整地面积也达到了 60%。机械整地改变了土壤荒、
硬、瘦的状况,给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83年至1985年机械整地情况 单位:亩



  2.机械播种。1956年本县有48行播种机6台,1958年开始用机械平播小麦,1960 年在榆树
公社新兴大队试播谷子、糜子,1966年在杏山公社杏山大队向阳屯用机械大面积平播谷子、糜
子,然后准备在全县铺开,结果由于“文化大革命”而撂荒。1970年又在县领导蹲点的地方试
播,1971年以后平播面积逐年扩大,不仅小麦、糜子、谷子进行平播,就是高粱、亚麻也大面
积的实行机械播种,后来,一部分玉米、大豆也用48行播种机,进行机械平播,1976年,从外
地引进了龙江一号玉米点播机,整地、播种、起垄一次完成,后来由于施肥困难,不利保墒,
未能全县使用。1978年用深松部件起垄播玉米,不仅进度快,产量也比人工埯种玉米高( 在同
等条件、同等措施的情况下),很快在全县得到推广。

  近几年来,小麦、谷子、糜子、大豆、玉米五种作物的机械播种面积都占 90%以上1981年
在朝阳公社机播玉米占88%,双发公社机播玉米占85%,双发公社和平大队机播玉米占 97%,亚
麻、葵花、线麻等作物也都大面积实行了机播。

  1985年机播面积达787,000亩,占实际播种面积的42%,比1978年机播面积提高2.3%,1985
年小麦机播占面积的90.1%,大豆机播占面积的28.3%,玉米机播占面积的 26.3%,谷子机播占
面积的82.3%,高粱机播占面积的77%,杂粮机播占面积的100%。

  3.中耕。1956年本县有了拖拉机、部分地方在铲蹚脱节的时候,开始利用拖拉机带木犁,
用人工手扶木犁蹬地。后来,用机械起垄和机械播种。1970年有了7铧犁,1977 年增加了深松
部件。不仅能蹚地,而且能深松,很受社员欢迎。

  使用机械中耕,蹚的深、进度快、质量好,扭转了过去铲蹚脱节的局面。近几年机械中耕
发展很快,1981年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双发公社,机械中耕面积达 60%,这个公社的和平大队
中耕面积达90%多。做到3铲4蹚。

  使用机械中耕,对畜力弱的社队能做到及时蹬地,对于畜力强的社队可以腾下牲畜到甸子
上去放牧,这样不仅能节省草料,又有利于畜牧的繁殖和发展。

   农作物中耕机械化程度 单位:亩



  二、非田间作业

  (一)机械脱粒。

  1956年购进 4台脱谷机,开始试脱小麦,效果很好,到1964年全县增加到40台。并引进了
玉米脱粒机。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脱粒面积也越来越大。到1970年以后不仅小麦、
玉米全部用脱谷机脱粒,也有些社队开始用手扶拖拉机、打谷子、糜子等作物,1978年以后,
也有少数地方用胶轮拖拉机拉镇压器打高粱。用机械脱粒,进度快,质量好,保农时,避免牲
畜祸害,减少损失浪费,促进增产增收。

  (二)运 输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运输项目和运输数量也逐年增加,主要项目有拉种子,化
肥、农药,拉土造肥,送粮,送甜菜等多数靠机械运输,双发公社和平大队,茶棚公社团结大
队所有物资几乎全部靠机械运输,机械化程度较低的二井等乡的长途运输也多由机械负担。

    场上机械保有量 单位:台(件)



  (三)粮米加工

  1963年,开始用机器制米磨面,有制米机11台,磨面机12台,铡草机 7台。到1975年全县
拥有非田间机械2,264台,其中制米机731台,磨面机 361台,榨油机48台,铡草机608台,粉
碎机516台,平均每个生产小队1.62台。

  到1981年,非田间机械保有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到4,063台,其中制米机1,217台,
磨面机599台,榨油机123台,铡草机1,015台,粉碎机1,109台,平均每个生产小队 294台,
全县农村粮米加工、饲料粉碎等非田间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1982年随着农村形势的发展,广大农户逐步对机械化作业发生兴趣,对非田间机械购买数
量有很大增加,碾米机、磨面机、榨油机、粉碎机、铡草机等各种机械总台数达4,951件,1983
年由于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查,部分农户开始利用非田间机械成为专业户或搞米面加工、或搞运
输等,到1984年各种类型的非田间机械专业户增多,用于农产品加工的机械总数达1,908台。

    非田间机械发展情况 单位:台(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