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下序
第四篇 工业
篇下序
解放前,肇州县的工业都是私营小作坊,规模小,产品单一。解放后,由个体私营小作坊
发展到规模较大的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和现代化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全县工业的发展是时起时伏的。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不从实际出发,盲目地从城镇
到乡村一哄而起办了上百家各种不同类型的工厂。大多数厂家因无设备、无资金、无技术、产
品无销路,为时不长,相继关停下马。1960年到1965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
方针,对全县工业进行调整,部分工厂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此间,全民所有制工业
企业只有 7家;乡村工业每个公社只保留一个联合工厂。调整后的工业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业生产遭到破坏,处于停滞状态。1970年后,陆续建起一批机
械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业企业。到1979年,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 125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
企业30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95个。产品已达百种以上,完成工业总产值4,392万元,是1969
年的42倍。1980年到1983年,由于基础薄弱,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老产品多,新产品少,
缺乏竞争能力;盲目追求产值,不注意产品质量,造成大批产品积压无销路;使少部分工厂被
迫关停,一度出现亏损额过多的局面,仅1981年到1983年,累计亏损1,500多万元。1984年,
在“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开创了横向经济联合和技术协作的道路。
先后有22个企业与 9个大城市、18个大企业、13所大专院校、12个科研单位实行经济联合和技
术协作,引进了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资金,以各种形式培养人才,使技术人才倍增,工业出
现了大发展的好势头。1985年,全县已有工业企业 131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7个,集
体所有制工业企业94个;同时个体工业也有了发展,已达 699家。全县工业企业,充分利用横
向经济联合的有利条件,有45家企业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技术联合和协
作,使产品、产值、利润同步增长,工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9,411万元,比1984年增长8.7%,实现利润273万元。产值利润率为3%;固定资产利润为 4%;
流动资金利润率为5.5%。新产品增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创名优产品11个,其中部优 1个,
省优2个,地优8个,填补15项省内空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部消灭了经营性亏损,全县工
业结束了14年亏损历史。使一个长期靠省财政补贴过日子的穷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县财政收
支平衡,略有结余。1985年12月27日至29日,省政府召开现场会推广肇州县工业发展横向经济
联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