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企业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企业管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还推行过“两参
一改,三结合” (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
合: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 ),1966年以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组织瘫痪,企业
管理由革命委员会全权掌握,实行“一元化领导”。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经过整建党,
党的组织重新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也随之恢复起来。企业也进行了恢复性的整顿,
各项规章制度又逐步地建立健全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中,真正实行了厂长
负责制,加强了工厂企业生产,技术、劳动、财务、设备、质量及原材料等方面的管理。重大
事项和原则问题,经厂部研究,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然后实施厂长对国家负责,副厂长,协助
厂长管理一个方面的工作。
生产管理 由厂长负责,一抓到底。下设生产科、股(组),由生产调度和生产统计计划员,
按厂部计划编报下达生产任务。按生产定额,把任务下达到车间,班组及每个人;记录每天生
产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到日公布,周小结,半月检查,月总结。生产调度组织工人对生产任务
的实施,督促生产任务的完成,千方百计保证或提前完成生产任务。各车间主任、班组长,主
要负责本车间、班组生产任务的实施完成。
技术管理 技术副厂长主抓,下设技术室(组)。负责新产品的研究试制,解决本厂的各方
面技术问题,研究和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建立健全技术档案。供应生产第一线上所需各
种图纸;定期给工人上文化课和技术课,定期对工人技术考核,不断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技术水
平。对新进厂的徒工和不懂技术的工人,在没掌握技术之前,必需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训练,
达到技术要求时,方可上机台工作。对新购进的设备进行鉴定和技术讲解。
劳动管理 厂长主抓,调度负责。厂部、车间到班组,都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
度,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执行,奖罚严明,人人按规章制度办事。厂部、车间设有考勤
员、核算员,负责记录考核每个职工的出勤和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要求上班要干好干满 8小
时,坚决反对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互相监督,不喜笑打闹,不乱串车间,一律穿工作服和戴安
全帽,3班倒的工厂,都有严明的交接班制度。做到了好人好事有人夸,坏人坏事有人抓。
财务管理 财务副厂长主抓,重大财务问题,必经厂长批准。下设财务科、股(组),财务
人员做好财务计划,每月进行财务决算,上报和对全体职工公布,使财务的完成情况人人心中
有数。各厂实行厂内流通券,每月按车间生产费用,打紧打严,发放厂内流通券。生产所需原
材料,维修设备及领各种工卡、量具等均用厂内流通券购买,节约了原材料,延长设备和工卡、
量具使用寿命,压缩了开支,降低了产品成本,为国家多有盈余。医疗费也实行定额包干,大
有节约。
设备管理 技术室(组)设专人管理设备。有设备档案和卡片。有设备保养制度,按时注油
擦拭,保证设备完好率。并定期检查设备使用率和完好率,做到月小修、季中修,半年大修,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对设备不断更新改造,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每台设备专人专用专管,不许
其他人(没经批准)乱使用。设备都设有安全罩和安全网,既保证操作者的安全,又保证设备不
受损坏。
质量管理 由厂长亲自抓,下设质检科、股(组),对产品质量负责。从原材料,下料,毛
坯、半成品到成品都进行严格检验,对不合格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件坚决不准使用,不合格的成
品坚决不出厂。并有检验记录和片卡,每月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各厂在加强产品质量方面,
还采取了专检、互检、群检相结合的办法。加强了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原材料管理:供销副厂长抓,下设供销科、股(组),根据年生产计划,进行有计划的组织
进货。做到上年四季度充分准备好第二年一季度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供应工作,一季度压一季度
的提前完成。对计划外的原材料,不合规格的原材料,质次价高的原材料坚决不购进,以免积
压资金。对已进厂的原材料,经质检科、股(组)进行验收,合格方可入库,否则退回。供销科、
股(组)有材料计划员,按厂部要求和生产任务情况,做好原材料的购置和供应计划;采购员按
计划上的要求,按时按规格采购;保管员,把购进的原材料入库,摆放合理规整,建立材料卡
片,库内保持卫生和通风良好;使原材料不霉、不烂、不生锈、不损坏、不丢失。各车间领料
时,持图纸,按生产调度计算的结果,以斤给料。易燃、易爆和有毒燃料,放到适当安全地方
保管,专管专用。
通过整顿改革,加强了企业管理。适应形势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各工厂企业,特别
是1981年以后,在“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全县工业开始走横向经济
联合之路,到1985年真正打开了局面。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协作的工业企业达45家( 其中1983年
前3家,1984年12家,1985年30家 )。占全县工业总数的34%。在联合协作工业企业中,县办工
业企业23家,占县办工业企业总数的56.8%;乡镇工业企业22家,占乡镇工业企业总数的31.6%。
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协作,有力地推动了肇州县的工业发展,使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
微利企业大幅度增盈,出现盈利企业增多,亏损企业减少的局面。1985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
9,411万元,实现利润273万元,结束了连续 14年亏损的历史。通过联合协作,引进资金和设
备,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到1985年,全县共引进资金341万元,引进先进设备 43台(套)。
面临这种大好形势,企业管理为适应新形势,进行了改革。各工厂企业从厂部到车间、班组及
个人,从八项经济技术指标入手,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每个联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实行经
济责任制,有的企业实行用工合同制。根据各企业的性质不同,实行的方法也不同,具体是。
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
按劳计工,超产计件;任务包干,四六分成;按劳计奖,奖金流动;成本包干,盈利分成,
亏损按比例罚;收支包干,盈利分成,亏损按比例罚;行政人员联系企业的经济效益,实行综
合奖惩和工资浮动制等六种形式。
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
材料包干,联产计酬;理化指标定额承包,联产计酬;计划成本包干;定额利润上缴,超
利分成;个人承包,小组成包,车间承包;定额计件;销售大包干;行政人员联系企业经济效
益,实行综合奖惩和工资浮动等八种形式。
乡镇工业企业,1981年开始,多数企业逐步实行以生产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经济责任制,
综合全县乡、村企业大体分为。
计划指标,3级承包。主要指县、乡(镇)、企3级承包,年初逐级下达生产任务、主要产值、
利润、管理费等四项指标;利润定额,集体承包。企业年初与车间、班组确定上缴给企业利润
定额。在保证上缴利润定额及各项按规定提留的前提下,取消原工资待遇,兑现多劳多得,少
劳少得的政策。固定上缴、个人承包。实行这种责任制,主要是企业对个人实行经济承包。固
定上缴,实际上就是大包干。工资浮动,责任承包。实际这种责任制,主要是乡对企业行政、
业务、后勤人员实行责任承包。搞工资浮动,年终根据企业盈亏,实行奖惩。
肇州县交通网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