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供销合作社 1949年 1月,由农民入股投资的第一个供销合作社,在三区清华村诞生了。深受群众欢迎。
于是,一时间,全县区的、村的、城镇的、农村的、消费、供销、信用的各类合作社纷纷成立。
为使合作社健康成长,县政府从各部门抽调67人,建立肇州县供销社联合社,并由直属企
业拨出两火车粮食,运往沈阳卖了20,000万元(东北流通券),连自己积累的50,000万元,加
上省人民银行和国营商业的协助,共计300,000万元作为资金。这时,全县有区社11个,村社
21个,职工社1个,社员45,556户,资金158,236万元。
供销合作社,既承担国家任务,又为群众服务,特别是打击了投机商人,保护了人民利益,
赢得了群众的信任。1950年 7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相继建立了各级地方联社,从此,
一个统一的合作商业系统已经形成。
到1950年末,合作社发展到80个,入社人数达81,815人,股金46,323元,自有资金196,965
元,有干部149人。
自供销合作社建立起,国家和国营商业分别在贷款利率及商品分配,批发、价格等多方面
给予优待,在这一系列优惠条件的扶持下,合作社发展更加迅速,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经营品
种连续增加。在此基础上 1951年又在肇州、丰乐、大同成立了农村服务社。 全年完成供应额
1,151,943万元,比上年提高30.2%,采购额1,451,223元,比上年提高 3.6%,供应品种:
棉布29,840疋,农具45,201件,马75匹,大车70台,木材400 立方米。帮助农民兑换优良豆
种46,000斤,贷出晚田种子360万斤,不但补种了13,000 垧瞎地,而且防止了在种籽上的投
机倒把活动。此外,贷出和兑换豆饼78万斤,解决了忙铲忙蹚时马料不足问题。
为发展副业生产,供销社建立席坊9处,供应碱锅2,000口,狩猎用大药 1,400斤,其它
工具3,000余件。
推销总额达933,899万元,主要品种有:猪11,000头,羊1,915只,牛 1,130头,鸡蛋
203万个,土碱55吨,席子25,000令,药材86吨,废钢铁605吨,籽仁类854吨,芝麻45吨,各
种皮张1,449张。
为了牢固地树立国营商业的领导地位和经营上的优势,“国合”商业大力配合,国营商业
大力扶持合作社,合作社努力完成对国营商业的各种代购代销业务。这一年,供销社完成全县
粮食征购任务的81%,土产购销任务的92%,百货销售任务的64%。
1953年,销售比重继续增加,零售额占全年总销售额的 58.9%,其中生活资料占全年国营
商业总销售的63.86%。粮食60,596吨,占国营商业采购额的92.9%。
这时,全县供销社发展到80个,平均每个行政村有一个。社员151,994人,占全县总人口
的57%,社员股金348,482元,自有资金1,030,605元,干部达838人。
1954年本县成立手工业联社,手工业被分出,肇州县合作社联合社更名为肇州县供销合作
社。
1955年精简机构,为加强经济核算,将原有的基层社合并成35个,分销店 47个,门市部7
个。至此,基层供销社已定型,农村商业网点基本形成。
1956年成立了供应、采购两个直属批发站,分别经营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杂品和采购、推
销农副土特产品,是时供销网点计有:直属批发站 4个,基层社37个,零售点 174个,采购点
112个,服务业 11个。同年,在业务范围上接受了水果的采购批发,交出了信贷业务,此后,
业务范围,网点设置基本固定,更加适应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
1985年,本县供销系统有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及其门市部、驻肇东化肥站、牲畜交易所;土
产公司及其门市部、驻肇东草场;果品公司及其门市部;贸易货栈;19个基层社门市部及15处
收购部,120个供销部、有10个食品厂,两处饭店,1处旅店及 1处冰棍厂,个人承包供销部17
个。
自供销合作社建立以来,对土特产品、废旧物品收购从未放松,不但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同时也扩大了供销合作企业本身的积累。
历年收购废品主要品种表 单位:担
续表
生产和生活资料采购与供应:供销合作社是农村商业,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三十多年来,
一向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己任。
生产资料:农药、化肥、小农工具,自建社以来便开始经营。最初十几年,由于农民对化
肥缺乏认识,一直未能打开销路。直至1963年,供销社会同农业部门为生产队培训了30多名化
肥农药技术员,并在14个生产队进行化肥施用试点,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建立支农服务队,经
常深入到重点使用单位,进行技术指导。1964年经过大面积试验,效果甚好,因此1965年供应
量由上年的24吨增到2,787吨,从此打开了销路,售量屡增不衰。
生活资料:由于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资料的供应,
不仅数量品种增加,而且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由过去购买“三大件”( 自行车、手泰、
缝纫机 )转为购买新“三大件”(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高档商品,其它家庭用具也向高
档发展。烟、酒、糖、茶、糕点、罐头等食品,比解放前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历年主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杂品供应情况表
续表
自由贸易:1962年建立贸易货栈,时值 3年自然灾害期间。市场物资紧缺,物价上涨。该
栈是为沟通有无,丰富本县市场而建,由于经营分工的限制,强调进货渠道必须上下对口,而
贸易货栈则不受此限。经营品种视市场需要而定,进货渠道随货源而定,而且范围遍及全国。
当时经营品种达200多个,充实了本县市场贷源,年销货额177万元,利润30多万元。于1964年
撤销。
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市场商品不足,物价波动大。为调剂余缺,平抑和稳
定物价,于1979年又成立贸易货栈,在经营品种上是拾遗补缺,在价格上是议购议销,略高于
牌价而低于市场价格。业务活动及至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北京、山东、河北等十
几个省市。经营品种有120多个,年销售总额1980年为54万元,1981年增至105万元。1984年销
售金额达321.7万元,为丰富市场,平抑物价,满足人民需要,起了一定作用。
牲畜交易市场:1956年以前,买卖双方在自由市场进行交易。经纪人(俗称马贩子)从中渔
利,甚至在牲畜交易上投机倒把,偷税漏税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于1956年1 月12日,县农
业生产资料公司设专人管理,但由于人员少,又无固定场所,而效果不大。1962年开始加强对
牲畜交易市场的管理,人员增至 6人,并有专门市场,多年来在牲畜余缺调剂中发挥了作用。
1983年以来,供销社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由官办到民办的转变,加强民主管理,
把供销社办成农民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组织。在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农副
产品推销上,解决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全面实行大包干经济责任制,改革干部由任命制为选
举制。活跃了农村商业。1985年农副产品采购额达 758万元,居绥化地区第一名。国内纯销售
实现金额达3,482万元。比计划增长 5.5%,扩大社员股金达76万,占自有资金73.1%,在全省
供销系统是第一名。
历年牲畜变易情况 单位: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