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国营商业

第五节 国营商业



  

  国营商业建于1948年,时称工商局。1949年改为贸易公司。下属百货、粮食、土产三个专
业公司,并于县城建国营第一百货商店,同时在丰乐、大同各建百货商店及粮栈、土产部,共
有职工 188人。其中百货公司90人,粮食公司69人,土产公司29人。1951年县贸易公司改称肇
州县工商科。

  此后,随着形势的发展与自身的不断加强和完善,机构曾多次分合易名,1984年称商业局,
所辖百货、糖酒、食品、五金、石油、饮食服务等 6个专业公司,全县设网点66处,现在职工
已达到2,186人。

  其所属之主要专业公司基本情况分述如下。

  石油公司 于1970年建立,下设有丰乐石油站、兴城石油站、县石油公司加油站、汽车队
等分支机构。

    肇州县石油公司14年经营情况简表 单位:千元



  该公司承担全县城乡汽油与柴油的分配和供应。

  五金公司:建于1961年,经营五金、交通,电讯器材,化工产品及建筑器材技工工具等。
下属五金商店一处、修理部一处。

   肇州县五金公司近14年经营情况简表 单位:千元



  糖酒公司:建于1953年,糖酒专卖、食品批发为其主要业务经营范围。下设一个糖酒批发
站及3个副食品商店,一个合作副食品商店。

   肇州县糖酒公司近14年经营情况简表 单位;千元



   续表



  百货公司:成立于1949年 3月。其业务经营范围为生活日用工业品,纺织工业品,所辖百
货、纺织品2个批发部、3个零售商店及肇州县百货商场。

    肇州县百货公司近14年经营情况简表 单位:千元



  饮食服务公司:于1962年成立,其所属饮食、服务、食品加工等行业遍布肇州城内各个角
落.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以后网点数明显增加,门类齐全,职工人数由1972年的270人增加到1954
年的407人。

   肇州县饮食服务公司近14年经营情况简表 单位:千元



  食品公司:位于肇州镇内东北街(今繁荣街)始建于1954年,原名牧养厂。主要经营生猪、
禽蛋,下设13个收购站、一个制酒厂和一个食品加工厂及6个零售网点。

   肇州县食品公司近14年经营情况简表 单位:千元



  单位:千元



  国营商业初建时,由于缺乏经验,资金不足等原因,还不能控制整个市场,所经营的五幅
大斜文、“兄妹开荒”牌青花旗,家织布,大粒盐等商品,仅占市场总销售量的 35%,其余部
分仍由私商经营。

  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棉布、棉花、格线等国营商业只能占市场供求的 40%,不法商人则趁机
抢购,抬高市价。每尺白布国营售价2,850元(东北流通券,下同),私商则高售3,250元;每
斤食盐,国营售价1,300元,私人则售1,750元,继续与国营商业抗衡。

  为控制私商抢购、套购、投机倒把活动,在1950年 3月,对部分主要商品调整了价格,其
中:粮食变价7次,大豆上提192%,高粱、玉米上提130%,标准布上提130%。

  1952年开展“五反”( 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资财、反盗窃国家
经济情报 )运动,打击了资本主义势力,使国营商业在国民经济领域中掌握了领导权。从此,
棉布、油盐、药品、小五金等商品基本控制了市场,某些高档商品不但够销而且有余。1952年,
对“红勾子”、“蓝鹰头”、“钻石”牌自行车,呢子、皮鞋、煤油、玻璃、麻袋等13个品种
提倡赊销,或通过供销合作社推销。

  1953年由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加之农副产品产量低,出现了购买力猛增,供求矛盾集中
的形势。煤油、麻袋、食盐等12个品种,供不应求,使以前赊销、赛销商品变为畅销或短缺商
品。

  1956年,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体,供销
合作社为助手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这时,商业到处是一派繁荣兴旺景象。

  “大跃进”年代,1958年,提出“生产什么就收购什么”,“生产多少就收购多少”等不
切合实际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百货公司经营了手把花,盲目购进大量花露水、雪花膏、小
脚女人鞋,造成积压,后来只得降价到最低限度出售,或做其他处理,经济损失很大。

  1960年农业遭灾,粮食减产,农副产品欠收,农民收入减少。其它商品亦颇不足,市场供
应紧张,供求矛盾较为突出。为缓和这种局面,部分产品高价出售,一台自行车卖 500多元,
高级日用纺织品、食品、糖果、烟酒以及猪肉、鱼、蛋等均比原价提高一倍以上。随之,集市
贸易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亦扶摇而上。

    1962年集市贸易部分产品价格表 单位:元



  经过国民经济调整,从1964年市场形势逐渐好转。家禽、猪肉、暖水瓶、面盆、闹钟、收
音机等不再紧张,其它小商品随时可以买到。并有许多商品价格下调,酒降价 70%,手表降阶
44%,糕点降价40%,毛巾、枕巾、卫生衣裤降价20%,棉毛衣裤降价25%,1965年 7月以后,国
产白糖、古巴糖、香皂等取消票证,敞开销售,形势越来越好。

  于此同时,商业部门,为方便群众,将八九百个品种简化了手续,实行一手钱一手货的便
民售货办法,并千方百计挖掘货源,疏通流通渠道,商品日益充足,加强自身建设。注意经营
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涌现出勤俭办企业而闻名全国的典型——肇州医药公司。县医药公司
发扬“一厘钱”的精神,从节约1个棉花球,1根钉,1块煤,1度电做起,一点一滴为国家建设
积累资金,多年被评为勤俭办企业的先进单位。1963年 8月23日《中国青年报》以《肇州医药
公司纪实》为题,发表长篇通讯,同年10月19日,《大公报》发表了题为《高举勤俭节约的红
旗》的社论,《人民日报》也发表了消息,赞扬他们勤俭办企业的精神,中商部长姚依林亲自
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医药公司代表受到了刘少奇、李先念、彭真、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接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受到了冲击。群众购买力降低,社会集团购买力增高。正常秩
序被破坏,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出现贪污、盗窃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商业尤如冬眠复苏,生机盎然。由于农业连年丰收,轻工产品
成番论倍增长,因而,商品流通扩大,市场繁荣兴旺,昔日紧缺商品,如今已成大路货。人们
的需求正向更高方向发展。

  人民购买力的提高;自建国以来,虽然历经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其它种种不利因素,但从
总的趋势看,工农业产值都在不断提高,社会商品零售额大幅度上升,1981年比1949年提高35
倍,金额达8,474万元。

  在1950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社会商品零售额比1949年提高291%。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7年比1952年提高88%。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人民购买力也在提高,社会商品零售额1958年比1957年提高121%。
后来由于发生自然灾害,购买力有所下降。1963年社会商品零售额为1,836.4万元,比1962年
减少463.6万元,1964年为1,798.5万元,比1963年下降37.9万元,1965 年接近1964年的水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购买力又有大幅度提高。1984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4,096
万元,是1965年的2.3倍,其中对居民消费品零售额 1,988万元,对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
98万元。1985年商品零售额达7,548.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