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储藏运输

第三节 储藏运输



  

  解放前,粮食储藏基本采取露天积、囤积。运输多数由马车运输先集中于小城子(丰乐),
送至肇东,然后以铁路输出。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迅速提高,粮食商业日益兴旺,征购任务也逐年
增加。为了适应全县粮食储运工作发生的这一巨大变化,储运保管措施也不断加强。

  一、粮食储藏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相继成立了肇州粮库、丰乐粮库、大同粮库(大同粮库1960年5月19
日随大同划归安达市),粮食多为露天堆放。 具体是按品种按等级放大堆,每堆数量不定,粮
食随购随进随发出。1953年11月,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粮食生产形势大好,粮食产
量猛增,征购量也逐年增多。粮食保管也由过去的露天堆放过发到露天围垛储存保管,成品粮
以袋垛形式储存。

  “二、五”计划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建立了兴城粮库、永乐粮库、光荣粮库。粮
食保管进入了使用拱型仓、土圆仓储粮,并且开始建造砖木结构的房式仓。

  1960年,根据分散储粮,方便农民就近送粮的原则,建立了托古粮库和茶棚粮库;1975年
又建立了杏山粮库。

  1981年,县有粮库8个;有土圆仓283个,可储粮9,824万斤;拱型仓4,117平方米;可储
粮食1,389万斤;房式仓31栋,可储粮食9,394万斤;有水泥晒台 47,994平方米;全县粮库
总经营量达81,390万斤。各粮库实行了库内输运机械化,共有各种储运机械(移动输送机、扒
谷机、出仓机等)71台(件)。同时粮食保管人员不断增加,保化队伍不断加强。1981年,全县8
个粮库共有职工485人,其中保化人员158人。是年,光学粮库改称二井粮库。

  1984年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1984)83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搞活经济,保护农民发展粮
食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粮库收粮难的弊端 ,9月开始实行粮食“民代
国储”的办法。年底,全县有粮食代储户21,890户,代储粮食5.155万斤,金额达6,702万元。
是年,增设肇州二粮库、永胜粮库。

  截止1985年底,全县有粮库10个,职工1,068人,国营职工655人,其中保化人员179人。

    肇州县各粮库状况表 单位:万斤、平方米、元



   续表



  储存保管粮食,是保证粮食质量的重要环节。广大粮食战线职工干部,认真贯彻执行“以
防以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制定出了“一明、二勤、三结合”的
粮食保管工作方法。( 即明确党的粮食工作的方针政策;勤向上级请示汇报,勤发动群众;党
的中心工作和本单位工作相结合,依靠党的领导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本单位力量与外单位力量
相结合。使保粮工作做到常年不懈,遇事不慌。1958年初冬,肇州粮库遇到特大暴风雪的袭击,
大雪将粮库9万多平方米的场地,2万多吨粮食全部盖严。中共肇州县委立即成立护粮委员会,
并动员了200余名机关干部和 1,000多名学生,组成一支抗灾护粮的支援大军,通过一天的紧
张战斗,终于使2万多吨粮食免遭了雪水泡粮的危险。

  粮食检化人员在长期的保粮工作中,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坚持个人日检温,小组三天检质,
集体一个月一化验的“三验一化”制度。各粮库领导还经常不定期地组织保化人员进行普查,
对保管的粮食查形态、查等级、查水分、查温度、查杂质、查苫垫,做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83年二井粮库被评为黑龙江省粮食系统“六好”企
业先进单位,职工温祥珍被评为省粮食系统先进个人。

  二、粮食运输

  1977年以前,粮食调运任务全是租用县汽车运输公司车辆来完成。为了加强本县的粮食调
运工作,确保粮食外调内运任务顺利完成,于1977年 1月成立了县粮食汽车队,归县粮食科领
导。汽车队有“日野”汽车10辆,总吨位40吨,当年完成运输量9,377吨,全年经营收入19万
元,利润50,000元。1981年,全车队汽车19台,总吨位76吨,年运输量13,900吨,经营额72
万元,利润31万元,建队4年来利润增加5倍多。

  1985年全队有汽车20台,总吨位达100吨,年运输量30,000吨,经营额70万元,利润60,000
元。当年顾用零散车辆17辆,年运输量达1.53万吨。

  1979年至1982年,县粮食车队连续被评为中央商业部及省、地、县的先进单位。1983年、
1984年两年被评为省粮食系统“六好”企业,先进单位。职工高殿月、王玉文分别被评为省粮
食系统先进个人。

   肇州县1977年至1985年度粮、油调运情况比较 单位: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