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章 环境保护

第五章 环境保护




  镇内有11家工厂,排放含钵、铅、酸、油脂等污水近11,000吨,废气10,000立方米,88
台锅炉排放烟尘14吨,严重污染环境。

  1981年以前,全镇皆饮用地表水,含氟量1.5—2.0毫米/升,氟中毒人数达70%以上水中缺
碘、患地方甲状腺病的人占1.87%,并又多细菌。因此,患季节性传染病者占50%左右。

  镇内绿地面积2.3公顷,平均每人仅占0.6平方米,路旁树不全,背街树更少,庭院绿化差,
镇内无公园。

  为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净化质量,于1981年,县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这一专业机构( 以前
由县建设科配备专人分管) ,坚持“三同时”(即同时设计、施工、投产)的原则,采取环保措
施,坚决控制新老污染源的发生与发展,首先取缔用“渗井”处理污水的办法,对短期内解决
不了废水处理的工厂,令其建封闭式池塘,待水净化后,方许外流。

  1973年,县委动员干部、职工、学校师生近万人参加义务劳动,挖一条长达11华里的排污
沟,将机纸、骨胶、味精、啤酒等厂大量污水,排往城南“无人区”。

  其次,大力推广新式锅炉,不断对锅炉进行改造,更新换代。并从1979年开始加强对炉灰
的管理,使之成为制砖内燃材料,变废为宝。

  与此同时,令建于县磷肥厂毗邻的县酱菜厂迁走,县鞋帽厂熟皮车间因废水含汞量高,也
令其搬迁。

  为了改善环境,从1959年开始,开展城镇绿化活动,用填空补齐办法,计植树1,400株,
并逐步将环城林更新,1981年将正街路旁杨树全部砍伐,栽柳树1,500株,并于全镇栽其它风
景树91,500株,修花坛、花池 1,300余个,增设卫生箱40个。成立护树护路、清扫垃圾的卫
生清洁队,使镇内卫生环境有较大改观。

  1985年更新改造锅炉7台,收缴超标排污费90,000元,用于投放治理 69,000元,建成了
325平方米环境监测站,加强了综合治理,被评为地区的环境监督管理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