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方党组织

第十篇 党派群团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第一节 地方党组织



   

  一、抗日时期党组织

  1940年 1月中共北满省委派张文廉、高吉良来“三肇”(肇东、肇源、肇州)地区发动群众
进行抗日斗争,创建党的组织。2月在肇州县朝阳村西土城子屯(今托古乡新立村)秘密建立“三
肇”地区的党组织——中共龙江工作委员会。张文廉任书记,高吉良任宣传部长,徐泽民与杨
宏杰为工作员,刘海为交通员,领导“三肇”地区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相继发展了基层组织,
在肇州县建立了两个区委、 5个党小组。1941年日本侵略者猖狂搜捕我抗日志士,党的组织遭
到严重破坏,党组织负责人被捕,有的遭到杀害,党组织暂时停止了活动。

  二、解放后党组织

  (一)县委1945年12月,中共哈西地委派韩清华为县委书记,岳之平为副县长,邓国志为组
织部长,孙新华为民运部长,王耀先为副部长,来肇州接管政权。1946年1月4日,因伪县长蓬
世隆叛乱,县委领导人遇难,县委领导机构被破坏。同年2月3日,中共哈西地委又派刘明义、
袁璞、孙新华来肇州组建了中共肇州县临时工委。 3月改工委为中共肇州县委,朱哲仁任县委
书记。

  县委机构先后设有:秘书组(1949年改为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 1948年
撤销 )、党训班(1948年设立,1958年改为党校)、财贸部(1953年设立)、农工部(1954年设立)、
统战部(1956年12月设立,曾与宣传部合并又分设)、工交部(1956年设立,曾与财贸部合并)、
文教部(1956年设立,1957年撤销)、畜牧工作部(1960年设立,1962年撤销)、纪律检查委员会
(1950年设立,1955年改为纪律监察委员会)。1953年中共县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1956年到1962
年中共县委曾设书记处。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共县委被冲击,停止了工作。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设党的核心小
组。1970年5月重新建立中共肇州县委员会。1970年恢复了县委办公室,1973 年恢复组织部,
宣传部,1973年设立政策研究室(1978年撤销),1978年重设农工部,1979年重设统战部,1978
年重设工交部(1984年撤销),1978年重设财贸部(1984年撤销),1973年设立纪律检查组,1978
年12月改为纪律监察委员会,1983年增设政法委员会,1979年把“五·七”干校改为党校。

  (二)基层党委1946年春,全县建立5个中共区委会,1947年增加到11个,1948年8月,党组
织由秘密状态先后转向在群众中公开。到1951年,全县中共区委会增加到14个。1956年实行小
乡制,全县划为40个乡 3个镇,都建立了党委会。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了18个人
民公社党委。“文化大革命”开始,公社党委受到冲击而停止了工作。1970年 5月恢复了18个
公社党委。1984年改建乡镇制,全县有17个乡镇党委,一个种畜场党委。县直机关,企事业单
位,从1959年按系统建立了机关、农林、财贸、工交、文教 5个党委。文化大革命后按各委、
局等单位建立了党委或总支,1985年县直有党委33个,总支23个。

  (三)支部1946年,全县只有21个村建立了党支部,1947年发展到132个。1948 年公开建党
后各村都建立了党支部。县直各基层单位也相继建立了党支部。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生产大
队为单位建立党支部,1984年改建村民委员会,以村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联队建立党小组。1985
年全县共有675个党支部。

   几个年份党支部分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