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各类教育
第十六篇 教育
第一章 各类教育
教育事业初创于晚清,当时各站村屯只有私人办的学馆(私塾)。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秋始建 9处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第一两等小学校于县城(今肇源)。宣统二年(1910
年)于县城设第一女子初等小学1处,同年又设肇和、肇乐、肇安、肇平等初等小学。那时,各
小学开设算术、国文、修身、自然、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等学科。宣统三年(1911年)冬,
因有兵气,一律停办。
民国建立后,在旧军阀统治下,劳苦大众在兵痞横行,匪患不断及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
削下,无力供子女上学,学校教育发展缓慢。截至民国九年(1920年),全县只有高级小学 5处,
女子高级小学3处,男子初级小学16处,女子初级小学7处,师范讲习所2处,职业学校1处;在
校学生有2,141名,其中高级学生330名,初级学生1,811 名。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日本
侵略者施以奴化教育,先后恢复了旧有学校,并在县境内主要村屯增设国民义塾(学校),学校
增至近百所。但入学者皆为官吏财主子女,劳动群众子女寥寥无几。在教育形式上,以班级课
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课程设置为日语、国语、自然、修身、算术、体育、唱歌等科。其内容皆
充满“大东亚共荣圈”、“日满协和”等奴化教育思想,基础知识较为贫乏。1945年,全县有
小学105处,290个班,在校生6,998名,教师286名;国民高等学校(中学)1 处,2个班,在校
生120名,教职员工18名。
1946年建立民主政权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数与学生数
成倍增加,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据1985年统计,全县有小学193所,下伸点178个,在校生
52,139名;普通中学22所(其中完全中学 3所,初级中学19所),在校生22,622名;农职业中
学5所(其中农中3所,职中2所),在校生714名;技工学校1处,在校生 320名;幼儿园、班529
个,入园幼儿8,436名;广播电视大学1处,在校生225名,全县教职工3,98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