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肇州县正规小学教育兴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是年秋设占鲁、茂兴、模新、乌兰、
乌桓、博济、吉召、察浦、鄂台等初等小学于四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设第一两等小学校
于县城(今肇源镇)。宣统二年(1910年)于县城设第一女子初等小学,同年又设肇和、肇乐、肇
安、肇平等初等小学 4校。各小学开设算术、国文、修身、自然、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等
学科。宣统三年(1911年)一律停办。
民国元年(1912年)四月,县知事张樾奉令恢复教育。此后并逐渐发展。据《“说略”》内
载:“二年八月(按。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四乡各校毕业 107人,高等小学毕业35人,当
经招足原额。并建伊逊初等小学1校,三年设大同初等小学 1校,沼西、沼东女子初等小学2校,
归乌兰、乌桓、茂兴、模新、博济、吉召等 6校为3校6级。设博和、育英、奕行、永和、永利、
永员、太平、昇平等初等小学8校,茂兴、沼兰女子初等小学2校,是年四乡初等小学毕业97人
……”
“……四年添古鲁、茂兴、察浦、鄂召、肇和、肇乐、肇平、伊逊。昇平等小学九级,高
等小学一级。五年春,遵令改县城两等小学为高等小学校,改城乡初等男女各小学为国民学校。
并设昇庆、人和、星平、景山、乐利等国民学校五校,察浦、古鲁女子国民学校二校,统计县
立二十七校,又有私立三十六校。”此间,随校数的增多,各校校舍已初具规模。
民国九年(1920年)全县已有高级小学5处,女子高级小学3处,男子初级小学16处,女子初
级小学7处,高级学生330人,初级学生1,811人。当时的课程设置;一、二年级有国文、算术、
习文(大楷)、图画、音乐、手工、体育等科,三年增设作文,自然、修身、珠算;高小增设历
史地理、习文改为小楷。1929年将新学制课本改为国民党的新时代课本,学制:初小 4年,高
小 2年。1930年小学增设了《三民主义》和《党义》课;改国文为国语。1931年“九一八”日
本入侵东北各校一律停办。
伪大同元年(1932年)先后恢复了旧有学校,并增设28处,全县在校学生3,000余人。
1935年9月4日奉伪滨江省令,将新建28所学校中的14所,划归郭尔罗斯后旗,当时全县小
学在校生4,000余人。
解放前夕,统计有小学136处,377班,学生8,505人,教师270人。
1946年 2月,县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后,对原有学校进行了整顿改造,改革了课程设置、教
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小学发展到105所,290个班,教职工280人,在校生达 6,988人。1948年,
土改运动胜利后,劳动人民,纷纷送子女入学,小学校增到125所,363个班,教职工 384人,
在校生达13,572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贯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的“教
育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材,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
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后,小学教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学校发展到157所,543个班,教职工410人,在校生达15,405人。
1951年根据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11月份开始试行改四二制为五年一
贯制。同时,各校建立党、团组织和教育工会。1952年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整顿和发展民办
小学的指示》,县小学尽管从1951年的185所减少到171所,但在校生却增到19,776人。
1953年执行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使用全国统一编写的教学大纲、教科书,建立一些规
章制度。到1957年,小学又增到184所593教学班,在校生已达 25,054人。各校教育、教学质
量获得空前提高。
1958—1965年期间,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和毛泽东提出的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执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推行“两种教学制度”。开始陆续
增设民办小学,民办教师,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如耕读小学、简易小学、半日制小学等。到1960
年发展到216所,1,034个班,在校生达43,031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教育受到严重破坏。1967年3月各校建立“革命委员会”。1968
年 8月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大批“智育第一”、“师道尊严”,打乱了教学计划,破坏
了教学秩序。使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拨乱反正,使小学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1978年教育部颁发
《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后,县决定红旗小学为重点小学,并调整了领导班子,
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成为典范。由于成
绩显著,多年被评为县、地、省先进学校。1980年教育部制定了全国小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和统编教科书,颁发了《小学生守则》。党的十二大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教育工
作的领导,调整了小学的领导班子,整顿教师队伍,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开展教师进修,
修缮和新建了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建立了正常教学秩序,使小学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是年肇州红旗小学、丰乐二小学被省确定为体育基点校。是年在肇州镇东南角新建了肇州县第
六小学。到1985年小学发展到351所,1,611个班,在校生近 52,139人,入学率达99.3%。由
于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县把初等教育工作,作为全县的一项战略措施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一
件大事来抓,制定了普及教育规划,采取了必要措施。把规划、措施落实到了乡村,县、乡、
村明确领导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教育系统实行“四包四定”。( 局长包县,中心校包乡,
校长包校,教师包班;定编、定岗、定任务、定奖惩 )。1983年全县基本达到了普及小学教育
标准,1984年经绥化行署和省政府检查验收,认定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年巩固率,毕业班
学生毕业率和12—15周岁少年儿童入学普及率,均达到教育部颁发的标准。使本县成为在全省
第一个普及初等教育的县。1985年初等教育入学率达98.6%;巩固率达98.3%;及格率达 93%,
普及率达98.5%。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情况
1946年—1985年小学发展情况 单位:个、人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