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

第四节 普通中学教育



   

  旧中国县中等教育的特点是:兴办晚、数量少,坚持时间短,无长远打算,系权宜之计。
民国二年(1913年)八月,设师范讲习科一级。是年终设假期师范传习所并设黑龙江第六区师范
讲习所,师范讲习科毕业28人。此外并设有乙种农业学校 1校,毕业生16人。1944年始建中等
学校1处,时称肇州县国民高等学校(相当于完全中学),设2 个班,在校生110人,有教职工 7
人。

  1946年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后,原肇州县国民高等学校遗址已是残墙断壁,瓦砾成堆。县政
府决定重建肇州初级中学 1校于伪兴农合作社地址(今肇州二小学校址),县长刘明义兼任该校
校长有教职工18人,2个班级,在校生120人。到1948年已发展到6个班,253名学生。

  1950年 8月教育部下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从此中学有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
在课程设置上,政治、语文、历史、地理使用我国新编的教科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学科,使用改编苏联的教科书。是年该校开展了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数十名学生报名
走上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岗位。

  1953年肇州初级中学已发展到18个班,在校生达 999人。1956年根据政务院《关于改进和
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县政府决定增设大同镇初级中学,并于是年秋肇州初级中学增设高中
班改制为完全中学,易名肇州中学。1957年又增设丰乐镇初级中学。这个时期的中学教育事业
稳步发展,教学秩序日趋稳定,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初中毕业生除 40%左右升入高级中学和中
等专业学校外,其余全部输送到各条战线参加工作和生产。

  1958年新建永乐公社初级中学,兴城公社初级中学。1959年又增建茶棚公社初级中学。同
年,大同镇初级中学划给大庆所属。1960年肇州中学分为肇州一中,肇州二中。肇州一中迁入
西门外新校址,肇州二中留在原校址。1963年由于肇州师范调整撤销,肇州二中迁入该校校址
(即现校址)。1961年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又发出“要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初中”的指示,1962年新
建了肇州镇民办中学、丰乐公社民办中学,兴城公社民办中学。这时中学已达 9校,67个班,
在校生3,088人。

  1958年各中学按照教育部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指示精神,各中学大办工厂、农场、饲养
厂,有些中学师生,白天上课,夜间参加当地生产队的生产劳动。学校白天开展学习竞赛,夜
间开展劳动竞赛,造成师生负担过重,破坏了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下降。

  1963年下半年由于师资不足,办学条件差,撤销茶棚初级中学,学生去丰乐中学就学。是
年肇州、丰乐、兴城3所民办中学改为农业中学。

  1966年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普遍停课闹革命,冲出教室,走向社会。部分领
导和教师被批判,其余教师靠边站。学校内部形成两派斗争,各占据点,你争我夺,使学校校
舍、课桌椅,教学仪器等遭受破坏。这时肇州一中改为红卫中学,肇州二中改为东方红中学。
1967年 3月贯彻中央提出的“复课闹革命”后,县革命委员会文教组命令各校革命委员会动员
学生回校边学习,边“闹革命”。同年 6月军宣队分别进驻各中学宣传毛泽东思想,进行军事
训练。中学学制由“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即初中2年毕业,高中2年毕业)。课程内容
除按照“需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外,其余时间全部学习“语录”和“老三篇”。
1968年 8月工宣队又分别进驻各中学,领导学校“斗、批、改”,学生一边上课一边批判、斗
争被打倒的干部和教师。

  1969年肇州东方红中学和肇州师范改建的肇州三中合并入肇州红卫中学,校址设东方红中
学所在地。当年秋又将肇州红卫中学1分为4,分别在西门外恢复肇州东方红中学,东门外设新
曙光中学(今三中)、北门外设红号角中学(今四中)。当时教师和教学仪器、课桌椅等设备均分
散到各校,造成各校师资、设备严重不足,部分小学高年级教师调进中学任课。本时期各校大
力实行开门办学,除上课外,频繁地下厂、下乡劳动,学工、学农、学军。同年,各公社普遍
新建了9年制学校(即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学校由原来的5校,发展到19校,313个班,
在校生11,605人。1975年秋在县镇东门外新建肇州五中。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各中学抓住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的“反回潮”、“反复辟”、
“马振扶事件”、《北京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和本县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的 1名女学生在
《文汇报》发表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文章在肇州的影响等进行了揭发批判,肃清其流毒。
学校开始恢复教学秩序,被冲击批判的教师先后回到教学岗位从事教学工作。到1976年秋普通
中学已发展到22所,562个班,在校生达25,690人,教职工达1,478人。

  1977年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各校联系本校实际,深揭狠批“两个估计”( 指
1971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所提出的一、十七年教育工作基本
上是一条黑线专政。二、知识分子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
极性。是年 7月工宣队、贫宣队撤出了学校,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领导体制,各校建立
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教育质量有所提高。是年秋季,中央决定恢复“文化
大革命”前实行的统一考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高等学校招生办法,对办好普通中
学提高质量促进很大。1978年贯彻教育部《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县革委决定
肇州二中为县重点中学。中学恢复了“三、二”分段制,即初中3年,高中2年分段。1978年 9
月各中学使用教育部统编的各科教材。课程设置为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
理、卫生、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12科。

  1980年末为提高高中教学质量,解决各中学高中师资不足,设备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等问
题。县政府决定肇州一中、肇州二中、丰乐一中三校为完全中学,其余各校均为初级中学。县
镇肇州三中的高中班教师、学生并入肇州一中。除肇州二中在县镇、农村各择优招收 2个班高
中新生外,肇州一中的招收县镇、西片、北片、中片的高中新生,丰乐一中招收东片的高中新
生。1981年普通中学改为六年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1985年,全县有中学22所, 426个班,
在校生22,622名,教职工1,640名。

    解放后中学教育发展状况表 单位:个、人



   续表



    1985年普通中学分布情况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