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成人教育

第六节 成人教育



  

  扫除文盲及农民业余教育:根据解放前有90%以上的农民处于文盲状态的实际情况,于1948
年底,成立县、区、村农民冬学会委员会。1949年1月,全县11个区,158个街村,共办冬学495
处,参加学习的农民24,214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10%。1950年底,县召开冬学工作会议并培
训民师(以农村小学教师为骨干,吸收寒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到1951年3月结束这期冬学。此
后农村冬学学员40%,市民60%转入常年学习。至1952年,扫盲校从195处发展到229处,学员由
22,843人增至90,700人,其中有3,000人能识3,500个以上常用汉字,基本脱离文盲状态。

  1953年,开始推行速成识字法。抽调2名专职教师于肇州镇试点,先后两次培训民师691人。
当年共办起农民速成识字班365个,读报组135个,文化组871个,参加学习人数达12,595人,
市民速成班18个,学员762人。

  1955年至1966年,全县出现扫除文盲学习高潮,社社有规划,队队有民校。1955年全县有
7万余人参加学习,其中4,869人在春耕前摘掉文盲帽子,全县扫除文盲已达8,966人。

  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制定了《农、市民常年学习方案》,全县有 42,767名农民青壮年
参加常年学习。据1958年统计,扫除文盲 105,000人,占全县青壮年的93%。在此基础上,全
县普遍建立了政治、文化、技术三结合的红专学校。为巩固扫盲成果,教育部门重新修订规划,
配备专职干部,到1960年,全县已形成工农教育网。县、社、队均有工农教育机构,社、区
(按指生产队前称——管理区)设工农教育委员会,有民校,民校设校长,集中班有民师,分散
组有包教者。

  “文化大革命”初期,本县农民业余教育,同其他事业一样,受到干扰,处于停滞状态。
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尤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业余教育又获得新的发展。

  1982年根据国家加强工农教育的指示精神,县成立了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
常工作。1984年全县12个乡、5个镇、2个场都办了农民技术学校, 630人参加初等文化班学习,
249人参加初中文化班学习,19,000人参加各类农民技术班(组)学习。入学率达到青壮年农民
的 40%。在农民教育工作中,县推广了杏山乡用幼儿教师兼做农师的经验;茶棚乡东兴村坚持
常年学习经验;永胜乡农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经验。典型经验极大地推动了农民教
育的深入发展。1985年乡镇办学17所,办学面达100%;村办学129所办学面达70%;联队办学314
所,办学面达30%,全县农村办扫盲班530个,参加学习2,800人;办初等文化班91个,参加学
习2,400人,乡村办技术培训班204期,培训各类技术人员20,000人次。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干部、职工业余学习十分重视。
1950年,中共肇州县委宣传部组建县直机关职工文化补习学校,当时开 7个班,聘请中、小学
教师兼课。相继各区均建文化补习学校,讲授小学语文、算术。到1953年,有初中班学员 198
人,高小班 465人,初小班65人,计678人,入学人数占职工总数的48.7%。同年推行速成识字
法。6月至8月,先后进行两次民师训练,经试点,办速成识字班6个,有369名职工参加学习。
同年,职工业余教育发展较快,全年共办起职工业余学校 5所,业余学习班11个,其中10个普
通班,1个中级班,学员达962人,专职教师17人。1955年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
部文化教育的指示》,县委要求不足初中文化程度的职工干部,一律参加学习。当年办起 3处
干部、职工联合业余学校,有 625人参加学习。1957年,全县一般干部完全扫除文盲。经过扫
盲达到高小毕业程度的,占参加学习人数的 86%。1958年职工业余教育又有新的发展,全县建
起16所职工红专学校,以县红专学校为中心,统一安排全县职工学习时间,建立必要的规章制
度,自编教材,并将推广普通话也纳入教学计划。1959年,县创办了干部红专大学,财贸红专
大学,工业红专大学。各乡、镇建立了三结合的职工业余学校,并均配齐专职教师。采取面授
与函授、大班与小班、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因人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教育机构瘫痪,学习受到干扰破坏,以致中断。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县商业、粮食、供销、工交等系统均办起了职工业余学校,共83所。县直机关
办业余学校1所,公社办业余学校108所。1981年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职工
教育工作的决定》,重点抓了教育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青工的“双补”和干部培训工作。1982
年荣获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奖状。是年县创办了肇州县职工中专,为所属工业企业定向培
养中等技术管理人才。截止1985年,全县有专职职工学校6所,职工中专1所,有专用教室10间,
面积2,424平方米,课桌椅638套,有8个系统设立了职工教育股,其他系统也确定了 1名专职
干部负责职工教育工作。全县有专职干部45人,专职教师55人,兼职教师 128人。全县基层企
业办学面已达50%,有12,000名职工参加了各类班学习,入学率占职工总数的 50%。特别是职
工“双补”(初中文化补习,初等技术补习),经文化考核已有7,284人达到合格标准,已完成
文化补课任务的73%。技术补课任务是10,028人,经考核已合格7,439人,占总数的 74%。干
部培训工作也有较大发展,各系统举办干部培训班8期,轮训干部350人,除此在党校培训高中
班2期,培训干部218人。1984年,县工业公司送65人到县职工中专学习,送34人到电大学习,
送外地大专院校代培训的有16人。肇州液压件厂,在国家机械部在山西省召开的职工教育会议
上介绍了《抓好职工教育,促进生产发展》的经验;县社职工学校在四川省召开的全国成人教
育会上介绍了《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的经验;县职工中专,在全省职工中等专业学
校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突出政治思想工作,抓好勤俭办学》的经验。县液压件厂 3名青年工人
坚持自学,自己设计,为厂制造了高、中压阀试验台,解决了生产急需,为厂节约资金20万元。

  电视大学1979年始创办电视大学。1980年改建为电大工作站,1984年 9月经省批准改建为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肇州分校。设有文科、理科和工科等门类齐全的多层次的初步规模的地方
高等学校。有建筑面积820平方米,现有彩色电视机3台,录音机12 台,录相机1台,录音磁带
3,000多盒,录相带50多盒,图书3,500册,基本上实现了各科教学手段现代化。全校11个教
学班,教职工16人,学员 380人,其中(82)届半脱产中文班53人,全脱产机械班12人,物理、
数学专科 8人。(83)届干部中文脱产班63人,经济管理脱产班44人。(84)届党政干部专修科44
人,土建班9人,化学班78人,英语班76人。

  1985年电视大学设有党政干部专修、中文、档案、法律、工业会计、财政、土建、化学、
英语9个专业,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5名。到1985年末,毕业全科生131人(其中理工科20
人,文科111人);单科毕业生54人。电视大学1983年、1984年、1985年连续 3年被绥化行署评
为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