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勤俭办学与教育经费

第四章 勤俭办学与教育经费




  自1976年起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勤工俭学、勤俭办学活动,在全县大力推广了种好
校田,办好小工厂、饲养禽畜“四拣一挖”增加经济收益改善办学条件的经验,收到了较好的
教育成果,获得一定经济收入。1972年、1977年和1982年省 3次在县召开“黑龙江省双勤工作
会议”,推广“双勤”经验。1982年教育局局长代表县出席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勤
工俭学工作会议,在大会上介绍了“双勤”工作经验。

  据1985年统计,全县中小学,共办大小工厂27个,农场460个,商店4个,工农业总产值达
262.6万元。纯收益达138万元。其中永胜公社健全小学,勤工俭学年收入平均15,000元,1983
年超过20,000元。学校自费兴建图书、教具综合室各1个,藏书2,400册。学生都坐上了椅子。
砖围墙500延长米;校园四周植树5,000余株,花池、花圃400余平方米。该公社胜强小学,靠
勤工俭学起家。1964年建校时,用生产队两间半羊棚子做教室,既无黑板又无桌椅,更无办学
经费。二十余年来,师生靠勤劳的双手,办农场,种校园,办砖厂烧红砖,改变了学校环境。
目前,这所学校自建砖校舍25间,现有农场60亩,林场30亩,用材林达1,000株,育苗植树85,000
株。养蜂、养鸡、养羊等多秭经营生产,年平均收入超万元。1970年—1972年肇州一中、肇州
三中先后建立了教学仪器厂,生产十几种中小学教学仪器供应全国各地,年产值达50—60万元。
1983年以米,为广开“双勤”门路,许多公社(乡)校结合自己的特点,办起了小酒厂、小修配
厂,木工厂,商店、饭馆,养鸡、养鸭等,取得了经济效益和育人双丰收。例如榆树公社中心
小学办了制酒厂,小商店,小饭店和小农场,当年就收入2,400元,改善了办学条件。

   历年国拨教育经费及使用情况表 单位:千元



  教育经费:在晚清、民国、伪满时期,主要由财政拨款。此外,四乡各校有校田地,用于
教育经费开支,解放初期,按“民办公助”原则,城镇中、小学的办公费、教师工资由省拨款,
乡校学校办公费由地方解决,师生经营校田以应开支,不足部分由群众合理负担,教师工资实
行土地代耕。从1949年开始薪俸制,教师工资用地方粮解决。1952年由实物工资改为工薪分制。
1954年以后,中、小学教师工资均由国家拨款,1980年以来,教育经费拨款逐年增多,到1985
年,每年拨款已达45万元。自1983年开始,全县民办教师实行工资制,经费由乡政府统一筹集,
年终一次性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