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章 教师队伍

第五章 教师队伍




  民国初期,有私塾教员37名;伪满初期,1936年有教师94名(包括私塾教员)。1946年发展
到 304名。县人民政府成立后,任用了一些旧知识分子,同时吸收并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文化知
识水平,思想进步的青年参加教育工作,重新组建了人民教师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先后选用和培训了一批知识青年,
利用创办简师、初师、中师师训班,开办函授学习培训师资。国家逐年又分配了一些大专、中
专和大学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在农村,对不称职教师进行多次调整,同时通过考核又择
优录用一批民办教师,全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49年全县仅有教师 438名;1956年,全县中
小学教职工发展到804名。1976年3,610名;1985年共有3,989名。其中公办 2,204名;民办
1,785名,职工中共产党员581名,共青团员403名。

    1984—1985年度中、小学任教师学历统计



   县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情况



  幼儿园有教养员375人,其中中师、高中以上文化程霞的102人,初师、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114人。

   1985年教师分类情状



  进修形式

  1977年前对教师进修,主要采取在职进修和离职学习相结合的形式,除由各学校自行组织
教师学习政治、文化、业务外,县逐年组织部分教师去外地师范、师专补习文化知识。1978年
恢复教师进修学校,学校下设进修部、教研部和培训部。1981年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材研究
教法,先后举办了24期研究教材学习班,参加人数977名,占中、小学教师总数的35%。经省 3
次过关考试,小学教师过关已达92.8%,中学教师过关已达85%。1983年进修校为提高小学教学
质量,办了中师预备班,为小学教师参加中师函授创造了条件,有 592名教师参加了中师函授
学习。1984年单科结业时。经省统一考核,语文、数学两科及格率85%。按照省、地、县3级分
别负责高中、初中、小学教师进修提高工作任务,到1985年全县有 127名教师参加了省内外高
师函授学习,其中已有73名获得中专毕业文凭。参加高师函授的教师,主要以自学为主,利用
寒暑假期分别到省教育学院、哈师大、哈师专和地区教育学院进行面授。学习结束后由主办单
位发给毕(结)业证,承认其学历。参加中师函授的教师平时以自学为主,进修校教师每月对乡
(镇)中心校进行一次面授。毕业考试由省统一命题,考试合格由地区统一发给毕业证,承认其
学历。

  教师提高工作。除组织函授学习外,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由教研部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开
展业务学习和业务研究。同时为中学各学科配备研究员。小学配备语文、数学、自然研究员,
定期深入中、小学和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每学期召开一、二次各科教学经验交流会。以提高教
师的业务水平。

  进修校培训部主要是培训提高在职小学副教导主任以上干部的业务能力,每学期办一、二
个班,由培训部教师讲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小学教学法及学校管理常识,以此提高小
学领导干部业务水平。

  教师待遇

  1949年教师实行薪俸制,工资由地方粮解决,工资多少按工作成绩民主评定,其标准一般
为每月150市斤小米,最多不超过170市斤,最少不低于130市斤。

  1952年由粮薪制改为“工薪分制”即按粮、布、油、盐、煤 5种实物价格综合折算货币工
资额的一种单位(按每月14、15、16日3天市场销售平均价格折合支付)计算。

  1956年工资改革,全县中、小学职工按当时职务、工作经历,文化业务水平等,分别评定
工资级别。1977年至1984年教师工资多次进行升级与普调,中、小学职工工资均有较大幅度提
高。1985年全县小学职工平均工资74元,中学职工平均工资80元。

   几个年份调资情况比较



  1981年中、小学班主任实行班主任津贴。中学:每班50名学生的班主任每月津贴 7元,40
名学生的6元,35名的5元。小学:每班45名学生的班主任,每月津贴5元,40名学生的4元,35
名学生的3元。

  1983年全县民办教师实行工资制,资金公社(乡、镇)政府统一筹集,年终一次性支付。民
办教师工资平均每月50元左右,最高可达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