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广播

第二节 广播



  

  从1952年12月开始创建广播站。广播站设在县文化馆内,为文化馆所辖。

  建站初期,只有两名工作人员,1名负责执机,1名负责播音。当时站内有1台收音机,3台
500瓦扩大机,在肇州镇内部分机关、工厂、学校安装了 370只广播喇叭.以转播中央台节目为
主,也不定期地举办了自办节目。1955年4月,有线广播线路延伸到丰乐镇内。全县有收音机4
台,扩大机5台,广播输出功率1,500瓦。

  1956年 4月,县广播站从县文化馆分出。成为一个独立的宣传单位,从此加快了有线广播
发展的步伐。1957年10月,架通了县到丰乐镇17公里长的全县第一条广播专用线,县站新增加
1台1,000瓦扩大机,购置两台录音机,并配上两名专职编播人员,每天自办 15分钟的新闻或
文艺节目。1958年为了使县城居民都能听到有线广播,利用电灯零线在县城住户中安装了4,000
多只喇叭。

  1959年10月,全县17个公社都建立了公社广播站, 15%的生产队通了广播,广播喇叭发展
到7,500只,收音机1,801台,平均每7户人家有一只收听工具。这时全县广播线路达 1,686
公里,扩大机16台,录音机 5台,输出功率4,375瓦;职工队伍增加到57人。同年县站还建立
了广播服务部。1960年全县新架了254个生产队的广播线路,使通广播队增加到644个,占总数
的95%,广播输出功率达到6,000瓦,各公社都使用 3,500瓦以上的扩大机,县站每天办起了
15分钟的新闻节目。

  1961年以后,在广播事业应为宣传服务的思想指导下,狠抓了广播网的整顿提高工作。1962
年各公社广播站都配上了站长,各大队和生产队都有了业余维护员,并实行了收取广播喇叭收
费制度。1964年,县站有专职人员19人,其中编播6人,行政4人,技术员1人,工人8人,扩大
机总数达12台,广播输出功率增加到13,800瓦。

  1969年 9月,在中央广播局和财政部关于公社广播站的经费由县财政自筹解决的通知下达
后,县停收了广播收听费。1970年为了适应当时的战备需要,利用专用线的夹角架通了 7公里
的战备迂回线,并修建了地下广播室,同年和邮局一起搞了载波传送广播的试验,由于搞了战
备站,迂回线,县站被评为省广播系统先进单位。1973年被树为全省百面红旗之一,是全省广
播系统唯一的先进单位。1974年,全县又更新了县到公社广播专线80多公里,有 50%的专线换
成水泥杆。这年零线广播全部停用。广播宣传坚持每天30分钟的自办节目。1975年以后,由于
社会上收音机的增加,有线广播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80年狠抓了巩固和发展,使通播率和入
户率又逐年提高,到1984年末,全县屯通播率达到了90.5%,入户率达到了78.2%,居全区第二
位。1985年农村广播网路因受水灾的影响,屯通播率、入户率分别为85%和75%,两率与1984年
比均有下降。这期间,全天的广播时间也增加到7小时30分,自办节目5小时30分(包括重播)。

  1985年县电台共举办学习党代会文件讲座20次,农村政策问答50次,开设普法专题节目15
次,新闻发稿量日均在7条以上。全年播出讲话录音、录音特写、录音新闻、现场报导等共100
个,为上级新闻单位供稿,被省以上新闻单位采用30份。

  为了适应广播事业发展的需要,县站在省地广播局的支持下,1979年10月建成了 560平方
米的广播楼。1984年5月1日,经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厅批准,县广播站改为县广播电台,以“肇
州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呼号,是黑龙江省第一批站改台的4个县之一。

  1985年县电台举办通讯员培训班21期,培训骨干通讯员5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