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医

第一章 医术

第一节 中医



  
  本县中医事业发展较晚。1909年山东籍中医王选三第一个迁入县内,在肇州镇行医。此后
随着县内人口增多,中医中药人员也陆续增加。1911年全县有 8人行医卖药,1931年有50人。
他们多居于小集镇和较大的村屯,行医方式是个人开业,自己办药、卖药,收入归己。伪满时
期中医改称汉医,发放汉医许可证。全县54名中医中 20%有汉医许可证。解放前,中医行医处
于分散的自由状态。他们有的开铺行医,有的坐堂行医,有的自家行医,有的背搭走串行医,
有的半农半医。由于受封建势力的影响,中医学术发展缓慢,特别是日伪统治时期,中医受到
压抑、歧视。伪满康德四年,伪政权声称要取消中医,说什么“中医不科学”,对中医中药人
员进行排挤打击,致使有的中医停业改行;中医学术研究也停止了,使中医队伍和中医学术遭
到严重的破坏。

  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1949年,县委、县政府有组织地安排了 182
名中医中药人员在县内就业。为提高在职中医的技术水平,1952年举办了为期半年的中医进修
班,对62名业务能力较低的中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1956年全县开展了对轻视中医的思想批判,
扭转了曾一度出现的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错误倾向。广大中医中药人员精神振奋,心情舒
畅,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号召,努力钻研业务,开展带徒工作。1959
年,县卫生局和卫生工作协会组织广大中医中药人员广泛汇集、整理中医验方、秘方,编纂了
内容较为丰富的《秘、验方汇编》。为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至1960年,全县选拔
了 100名中医学徒到肇州卫校学习;1963年,国家高等中医院校毕业生开始分配来县工作,使
中医技术力量得到加强,中医队伍不断壮大。

  “文化大革命”时期,县中医事业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10月,县卫生科根据中共中央批
转卫生部党组《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的指示精神,对
老中医的生活进行了妥善的安排,对下放到大队卫生所工作的42名中医全部调回全民所有制医
疗卫生单位工作。1983年以来,除国家陆续分配来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外,全县有14名中医学徒
经省卫生厅考试批准开业,其中中医师8名,中医士6名。还有一部分在职人员函授学习中医。
在农村医生、卫生员中,有的参加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学习,走自学成才之路。到1985年,全县
有中医中药工作人员182名,其中中医师27名、中药师5名、中医士84名、中药技士18名、其他
中医5名、中医药剂员4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