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各自发展中互相渗透,互相吸引,取长补短,不断创新的医学发
展规律中的一种新的学术形式。从1956年开始,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
策,组织人员逐年进行搜集、整理中医验方和秘方,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作用。县人民医院设置
了中医科室,药局增加了中药。在医疗中开始实行中医中药进病房,一般外科急症,如肠梗阻、
阑尾炎等开始用中医中药治疗,患者可以不用手术,即可治愈,避免患者手术之苦。这引起西
医学习中医的浓厚兴趣,促进了“西学中”运动的开展。全县各医疗单位普遍组织西医学习中
医。县人民医院有40名西医分别拜老中医为师,他们以《中医学概论》为课本,采取集中讲课,
分别辅导的方法进行学习。一年后基本掌握了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
机”、“四诊八纲”的理论知识和一些方药的用法,开始在临床中使用中医中药疹治疾病。1958
年遵照上级指示,普及针灸疗法,全县先后有24人参加学习班学习或自学,学后一般都掌握了
20至30个针灸穴位。1963年后,国家陆续分配来一批掌握中西医知识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充实
中西医卫生技术队伍。为进一步搞好中西医结合工作,县卫生科于1975年在乐业公社保安大队
举办了全县第一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学习班,学员50人,学期 6个月,学员对象是县、社医院
西医师、西医士。第一期学习班结束后,又在县城内开办了第二期“西学中”班。使全县西医
师、西医士都掌握了中医中药的基本知识。
为使中医掌握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县、社医院经常组织中医学习西医的生理、病理、解剖、
诊断、药理知识,中医在医疗实践中随时自学一些西医理论以满足临床需要。1984年,全县有
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