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妇幼保健

第三节 妇幼保健



 

  一、旧、新法接生

  解放前孕妇生产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几乎都是旧法接生。旧法接生,产婆一无器具,二
不消毒,三不懂接产技术,在分娩时因而滞产、难产、会阴严重裂伤、产后感染的数不胜数,
甚至经常造成产妇、婴儿死亡。据统计,解放前产妇产褥热发病率达 10%;新生儿破伤风发病
率达60%以上,病死率95%以上。

  1950年开始抓改造旧产婆,培训接生员和推行“一躺、三消”的新法接生工作。当年10月,
县建立了新法接生站,先后培训了86名新法接生员。1953年,全县接受新法接生达1,590人,
新法接生率 33.2%。1957年全县进一步抓了新法接生的普及工作,把“一躺、三消”作为新法
接生的规程。此时全县新法接生站发展到18个,复训新法接生员92人,1978年以来,重点抓了
新法接生的巩固提高工作,到1984年,全县新法接生率99%,全产程接生率99.4%,产妇住院分
娩率41.3%。

  二、妇女卫生及“两病”普查普治

  1953年,县人民政府在宣传婚姻法、推行新法接生同时,抓了妇女卫生保健工作。开展妇
女“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卫生保护宣传;对农村劳动妇女实行“三调、三不调”
(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制度。1978年,在推行妇女“四期”
卫生保护基础上增加了更年期卫生保护。1980年,对妇女提出了 “四一”(一人、一巾、一盆、
一水)、“一新” (新月经带)的卫生保健措施,使广大妇女发病率逐年下降,健康水平不断提
高。

   历年新法接生统计表



    婴儿、新生儿、产妇死亡率统计表



  “两病”普查治疗:建国三十多年来,妇幼保健部门多次在广大妇女中进行普查子宫脱垂、
尿漏病,对患者采用中药、针灸、注射无水酒精、上子宫托、手术修补等措施进行治疗,取得
显著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妇女“两病”查治情况



  三、幼儿卫生

  六十年代初,县卫生系统在全县开展了幼儿卫生知识宣传活动,举办婴幼儿教师培训,同
时为婴幼儿注射卡介苗防痨,口服骨化醇片预防软骨病,口服小儿麻痹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1980年县妇幼保健站设儿童保健组,并帮助建立了《保育员守则》、《儿童保健常规》,有组
织有计划地对幼儿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当年,在全县38,924名儿童中,普查790名,普查率为
2.03%;查出患病儿童186名,其中佝偻病54例,营养不良17例,沙眼44例,龋齿49例,心脏病
2例,其他20例,患病率为23.54%。对查出的患病儿童一律登记造册,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
措施,使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

  1985年,对永胜、万宝两个乡13个村2,094名0岁—6岁小儿进行体格检查。检查结果,身
长超均值男49.16%,女49.43%;体重超均值男49.1%,女46.8%(均按东北标准),初步掌握了本
县0岁—6岁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水平。5月,对肇州镇、万宝乡儿童进行常见病(佝偻病、贫血、
腹泻和肺炎)的抽样调查。0—3岁儿童佝偻病患病率为50.8%,贫血患病率为87%(指血、沙力氏
比色),由于治疗现患和普服碘盐,儿童的地方常见病基本控制,无新患发生。

  常见儿童传染病主要有痢疾、肝炎、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流脑和伤寒。1985年共发生
837例,综合发病率为214.06/10万,与1984年相比下降36.81%。儿童免疫工作从1985年初由以
往的季免疫改为月免疫。

   疫苗接种情况



  四苗覆盖率从1984年的54.2%提高到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