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
1950年县成立防疫委员会。1952年防疫委员会撤销,成立肇州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简
称爱卫会)。 县爱卫会是在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的,群众性卫生监督管理常设机构,下设办公室
(简称爱卫办)。
1952年在全国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时,县人民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组织全县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宣传教育,广泛发动群众,家家
动员,人人动手,消灭苍蝇、蚊子、老鼠,大搞环境卫生,消除病害孳生场所,粉碎敌人的细
菌战争。
1955年县委、县政府把爱国卫生运动作为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一项重要措施,使爱国卫
生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56年发出《在全县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提出突击一
春,大干一年,大兴“五有三勤”,改变了城乡卫生面貌。在城乡建立卫生清扫责任制,开展
检查评比竞赛活动。据1959年统计,全县建起马棚5,200个,猪羊圈25,400个,厕所44,000
个,鸡鸭架41,000个,有专职积肥员1,800名。1959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肇州县召开了
“五有三勤”现场会。参观了万宝公社万宝大队“五有三勤”的典型,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
临视察,《黑龙江日报》发表消息报道,在全省推广肇州经验,推动了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
降低了疾病发病率,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据统计1957年伤寒,麻疹,痢疾、百日咳、
波状热等传染病发病人数为21,285例,全县因病误工35,718名;(包括护理病人数)1958年发
病人数减少到9,011例,因病误工减少到25,187名;1959年发病人数减少到 2,407例,因病
误工减少到9,987名。1960年绥化地委、行署在肇州县召开了全区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誓师
大会,会后县委、县政府提出区学万宝,户学老窦太太,卫生高标准红旗竞赛运动。“文化大
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尤其是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爱国卫生运动又正常开展起来,于1978年重新成立爱卫会,并配备 3名专职
人员。1982年根据地委、行署《结合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精神,
全县开展了以治“脏、乱、差”为重点的“五讲四美”活动。1983年在开展文明村(单位)建设
中制定了《卫生文明村(单位)建设方案》,当年全县出现卫生文明先进单位312 个,其中省级
9个(县城2个,农村 7个)。1984年在卫生文明城建设中,爱卫会提出了卫生文明城建设方案
《十二条》在省、地得到了推广,卫生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1985年本县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突出抓了卫生
文明镇建设。县成立了卫生文明镇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城镇卫生文明建设规划的落实和资金
筹集工作,直接指挥城镇植树、美化风景、修路和清运垃圾污物改变环境卫生面貌。全年新修
厕所35个;增设垃圾箱114个;发动群众25,000多人次,出动大、小车辆3,000多台次,清除
各种垃圾、污物 43,000立方米。为保持县镇环境卫生经常化,肇州镇成立了卫生清洁队,全
队34人,有泰山四轮车12台,负责镇内背街巷道的卫生清扫和垃圾、粪便、污物的清运;城建
处建专职卫生队伍,有护路管理员20名,卫生车3台、吸粪车1台,承包街内20条大街的路面看
管、清扫、维护、排水和路旁风景树的管理及主要大街垃圾清运和公共厕所清掏;居委会组织
干部承包居民卫生和居民守则的贯彻执行,监督镇内的畜禽管理,定期组织卫生检查评比。两
年来,用于卫生文明镇建设总投资167.4万元(其中:省投资20.4万元;县财政投资97.5万元;
县直机关单位投资 49.5万元),解决了原来稀泥路、臭水沟,一天下雨几天愁的脏、乱、差现
象。1985 年经省、地卫生文明镇检查验收肇州镇被评为省级卫生文明镇。在农村有2个被评为
省级卫生文明村;4个被评为地区级卫生文明村;24个被评为县级卫生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