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变动 一、人口增减
1949年全县人口174,203人,1953年全县人口181,829人,比1949年增长4.8%;1964年全
县人口255,128人,比1953年增长40.3%;1982年全县人口381,904人,比1964年增长49.7%。
1949年到1984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6,017人,年增长率为1.56%;年平均出生人口7,670
人,年平均出生率为2.7%;年平均死亡为1,675人,年平均死亡率0.6%;年迁入人口为7,534
人,年迁入率为2.7%,年迁出人口7,672人,年迁出率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年人口增减情况比较
单位:户、人
续表
几个年份人口变动情况
单位:人
二、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全县人口分布比较均匀合理,城镇人口较稠密,从全县看,东部和南部比北部和西部人口
较密集些。
1985年全县人口分布情况
续表
人口密度随着人口的增减和土地面积的增减,在发生变化。1949年城镇人口 17,532人,
占总人口的10.2%,乡村人口为154,153人,占总人口的89.8%,全县人口密度为 71.8人/平方
公里;城镇人口密度为644人/平方公里;乡村人口密度为65人/平方公里。家庭户平均为6.3人。
1964年城镇人口23,880人,占总人口的9.4%,乡村人口231,248人,占总人口的90.6%,全县
人口密度为106.7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密度为2,388人/平方公里,乡村人口密度为97人/平
方公里,家庭户平均为6人。1932年城镇人口43,657人,占总人口的11.4%;乡村人口338,247
人,占总人口的88.6%,全县人口密度为160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密度3,638人/平方公里,
乡村人口密度142人/平方公里,家庭户平均为5人。1985年城镇入口为47,617人,占总人口的
12.4%,乡村人口为337,364人,占总人口的87.6%。全县人口密度161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
密度为3.968人/平方公里,乡村人口密度为142人/平方公里。家庭户平均为4.8人。
1985年全县各乡镇人口密度表
注:城镇人口密度只是县城,不包括农村镇。
续表
三、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基本由性别、年龄、文化、户籍、职业、民族等构成。全县人口构成情况,列表
述之。
性别构成表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
续表
年龄构成表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
文化构成表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
职业构成表 (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
民族构成表 (据1982年普查人口统计)
户籍构成表 (据1982年普查人口统计)
四、平均年龄及长寿老人
1982年普查人口统计,在总人口中,最大年龄为96岁,壮年为最多,其次是青年、少年,
再次是幼年,老年为最少。平均年龄约在49.8岁。全县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共37人,其中男26
人,女11人。这些长寿老人,都在农村,主要是经常参加劳动,少饮酒吸烟,少吃肉类。
长寿老人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