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节日节令

第二节 节日节令



  

  县境居民解放前习惯在一年之中按旧历过各种节日节令。其中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为最
大的节日。

  春节:腊月三十(1年最后1天)称“除夕”,正月初一(下年第一天)称春节,人们把除夕和
春节统称为“过年”。辞旧岁,迎新春,家家挂年画,户户贴对联,粘“挂钱”。供祖宗,摆
供品,焚香烧纸接迎“财喜神”。“除夕”之夜,灯火辉煌,到子夜,发纸、拜年、煮饺子,
放鞭炮,家人欢聚,通宵达旦,俗称守岁。近年来,除焚香祭神等迷信活动废除外,其它习惯
继续沿用。

  正月初六:旧社会商铺开始卖货,此日开业能“开市大吉,万事亨通”,“买卖兴隆、财
源茂盛”。解放后这天,各行各业休假已毕,开始工作。

  “人期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为“人期日子”,家家吃面条谓之缠住大腿能够
“长寿”。

  元宵节:正月十五称元宵节,也叫“灯花节”,城乡人民共同欢度,悬灯结彩,敲锣打鼓,
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耍龙灯,吃元宵。

  “添仓日”:祭仓神,正月二十五各户用小灰在院内撒圆圈,以求本年粮谷满仓。此习惯
已不见。

  “龙凤日”:二月初二称“龙抬头”,又称“龙凤日”。说明大地回春,万物苏生,准备
耕耘。 过去人们在这一天观测风向,家家起早用小灰在窗前撒圆圈, 预兆丰年之意。小孩戴
“龙尾”,农民还要搞“驱虫”等活动。此习现已破除,各户只有沿用吃猪头肉等美味佳肴改
善伙食。

  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古时候为纪念 “介子推”,3天不动烟火,吃冷食,谓之
“寒食节”。

  清明节:在“清明”这天,城乡人民要上坟添土,烧香焚纸。解放后,在这一天祭扫革命
烈士墓,缅怀烈士,对年青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庙会”: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这 3天农副产品大量上市,大搞集市交易。老道念经,
百姓上庙,焚香、祭神、磕头、还愿。此习惯已废除。

  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五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家家吃粽子或鸡蛋、谓荷包鸡
蛋。各家在屋檐门窗插杨树枝、挂彩葫芦、小扫帚等,小孩手脚脖子拴五色线,胸带香荷包。
如今各家在这天也都改善伙食,纪念这个节日。

  雨节:五月十三这天称“雨节”。过去传说这天“关公单刀赴会”,常有雷雨之应。而有
“大旱不过五月十三”的谚语。

  六月初六、六月十三、六月二十三;这 3天旧时分别为“龙王爷”、“虫王爷”、“马王
爷”的生日,这天家家焚香上供,以求得到他们的恩肠。雨水调和,没有虫灾,六畜兴旺。此
种迷信现已无存。

  “七夕”:七月初七这天,古代民间神话传说天上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鬼”节:七月十五称“鬼”节,慈善会举办“盂兰会”。旧时这天百姓晚间撒“路灯”。
借此超度“亡魂”,出孳海进入“西天极乐世界”或转回再生为人。这种迷信习惯很早已绝传。

  仲秋节:八月十五又称八月节,这天一家老幼团聚祭月。白天备美味盛餐,晚上吃月饼和
瓜果,祭月摆供品,观尝月景。此习至今广为流传。

  重阳节:九月初九古时有登高远眺之习惯,民间又迷信的把此日说成“大神会”。这天大
神要“出马看病”,用此骗取民财。此种迷信活动现已抛弃。

  腊八:腊月初八过去城乡人民用多种米合成腊八粥吃,天气寒冷也有“腊七腊八,冻掉下
巴”之说。现已改用黄米做饭吃的习惯。

  “过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祭灶”,以火焚烧“灶王爷”像,谓之“送灶”。近年来
此种迷信活动已不多见。

  解放以来,全县人民除按旧历过年节外,还对公历“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
和元旦佳节很重视。每逢这两个节日,人们都欢天喜地地搞庆祝或者参加集体举办的文艺晚会
等。各行各业还要按国家规定放假休息。家家户户在这两天都要改善生活。

  元旦:1月1日称元旦,民间又称“阳历年”。这一天送别胜利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政
府组织召开团拜会,军民联欢会,慰问军烈属和病休老干部,农村慰问“五保户”。在节日里
家家美味芳香,人人笑逐颜开,参加文娱活动等,愉快度过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