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衣食住行 一、服 饰
解放前人们以青、蓝色家织粗布做长袍、马褂穿用。工人、农民经常劳动,为操作方便多
穿短服,大约至膝,遇婚丧喜庆和走亲访友远行者外加长服。富人服装多用绸缎缝制。官员按
统一规定穿制服,冠帽分品级。百姓用便帽,冬季戴毡帽或皮帽,多用狗皮、兔皮或羊皮做成。
所用靴履有皮鞋、家制布鞋,农民冬天穿用皮革缝制的靰鞡,内絮靰鞡草,轻便耐寒。
解放后多穿短服,冬季为了防寒穿棉、皮大衣。工农干部夏帽、冬帽基本相同,夏帽以涤
卡、毛呢较多,冬帽有布面和皮面两种,帽皮是栽绒、剪绒较多,农民为了防寒多以羊皮、狗
皮做帽皮。女人多戴用毛绒做的围巾或头巾。鞋履多是皮鞋、布鞋,冬夏有别。八十年代生活
提高,青年男女,夏穿凉鞋,塑料的或皮的,春秋穿皮、布高跟鞋,冬穿棉皮鞋和皮靴。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确良、涤卡、涤纶等化学纤维和毛料衣
服相继问世。用这些东西做服装,即美观又大方,颜色以蓝、青、灰色为多。男同志多穿中山
服,女同志多穿三开领女装,颜色多种,样式新颖。近年来,青年多有着西服,冬季男女青年
穿羽绒服,妇女服装样式更多,姑娘好梳双辫,结婚的妇女很多人烫发。
二、饮 食
县境内常年以吃玉米
改善生活。春节前都要淘黄米蒸豆包,撒粘糕。近年来平时也多吃大米、白面。
蔬菜品种较多,夏秋以茄子、青辣椒、西红柿、黄瓜为主,春冬以贮存的大白菜、甘蓝、
萝卜、马铃薯和渍白菜为主。并用茄子、红辣椒、黄瓜、萝卜晒成干菜或淹各种咸菜。
城镇常年吃3顿饭,农村从打完场到送粪前(11月到2月)喜欢吃两顿饭。早午饭喜欢干食,
晚饭喜欢稀食。
吃的瓜果类也较多,夏秋季喜吃甜香瓜、西瓜、西红柿之类,除县内生产的大秋果等水果
外,近年来大量购进苹果,各种梨、大柿子等。
肉食以猪、羊肉为主,农村每逢冬季各户多数都杀 1口过年猪,杀猪时请亲邻吃血肠和肥
肉。年节也有杀羊去皮吃肉的。逢节日和喜庆日杀鸡、鸭、鹅。近年来在城镇喜吃狗肉者增多。
水产品县内生产很少,多系外地购进,鱼类有鲫鱼、鲇鱼、胖头鱼以及海产的带鱼、黄花鱼等。
饮料,解放前主要饮用以高粱或玉米烧制的白酒。解放后,六十年代有以甜菜烧制的白酒,
七十年代多以玉米和糠麸酿酒。近年来,啤酒、汽酒、汽水,已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饮料。
三、居 住
垦荒时,有用木材架设的马架窝棚,覆以苫房草,简易而居。继之有地窨子,即选高地向
下挖出断面,再将壁面掏出窑洞,安上简易门窗,搭上火炕而居住。后逐渐发展,有了草房和
土平房,即用土坯垒的或干打垒的墙,用木柁和木檩等架起,上铺秫秸或芦苇等,起脊的房顶
用草或苇苫上的称为草房。平顶摸上碱土泥的称为平房。旧社会富户地主多住正房,面向正南。
而贫苦农民则住厢房或地主四合院外的小房或场院屋,多是对面屋南北炕,几代人同住 1屋或
1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将厢房改建正房,1 家1个院,七十年代以后,居住条件大有
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富民政策的贯彻,居住条件大有改观,新建的房屋大
多是样式新颖的红砖房。玻璃窗,粉白墙,有走廊,两屋1厨或3屋 1厨。1984年以来在城镇始
建了居民楼。
四、行 走
旧社会交通不便,只有徒步,骑马或坐马拉大铁车,冬天雪大时多乘马爬犁。伪满时才有
极少数汽车和自行车,还有拉客的“小斗子车”,大铁车逐渐变为花轮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花轮车已被马拉胶车所代替。自行车到处可见,几乎户户皆有。汽车逐年增多。远程徒
步和骑马者已不见。各村也都有了使人乘坐的胶轮拖拉机。八十年代,摩托车、小型拖拉机大
量发展,行走更为方便。机关企业单位的吉普车和面包车也日益增加,行走工具趋于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