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二
传记二
张白氏 女,蒙古族。原住肇州县托卉乡新立村,生于1894年苦牧民家,抗日时期接受党
的教育,参加抗日救国会,任肇州县抗日妇救会长。
1939年中共北满省委派徐泽民到肇州进行抗日活动时,张白氏和刘淑华、李献珍、杨金环
等妇女就参加了抗日救国会。地下党组织——中共龙江工作委员会办公地址就设在她家。1940
年 8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二二支队来肇州后,她与抗日志士密切配合,积极发动妇女起来抗日,
共同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武装斗争。在妇救会领导下,有的抗日妇女为红军制作军旗和袖标;有
的给抗联战士缝洗衣服,送水送饭和护理伤员。张白氏还作秘密联络工作,为地下党组织和第
十二支队搜集情报。抗日联军走后,由于叛徒告密,抗日组织被破坏。1941年 1月在朝阳西土
城屯被捕,押送到哈尔滨市留置场(当时的拘留所)。在狱中张白氏受尽折磨毒打,坚贞不屈,
不向敌人吐露一句真言,被敌人用重刑致死于狱中,时年47岁。
耿逢吉 男,汉族,辽宁省营口县大石桥人,1915年出生于市民家庭。1938年在沈阳第四
国民高等学校毕业,1939年在抚顺市私立老虎台国民学校任教员,1941年至1944年在抚顺市私
立中央国民优级学校任教员,1947年来到肇州,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教员,县中学教
务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教育科副科长兼校长等职务。1966年 8月“文化大革命”中被迫
害致死,时年51岁。
在肇州县教育工作实践中,他为了从政治思想上培养好学生,每学期都有四、五次对学生
进行艰苦奋斗和延安精神的传统教育。他不但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
贴在自己办公室里,而且用这副对联经常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在他严格的要求和指导下,肇州
一中1965年高考升学率达 75%,先后有两名学生分别考入北京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他非常注
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倡导开展体育活动,自己动手做体育设备,使其比较齐全,学校没有乒乓
球案子, 他领着学生用砖头自己搭起个乒乒球案子。 他要求老师的教案一律要写详案他说:
“老师认真备课,这是学习的提高过程”。他非常关心师生的生活,学校每月召开一次食堂厨
师会议,主要是研究如何改善伙食,使师生们吃得好,并且价格便宜。冬天学校没有暖气设备,
学生宿舍取暖问题遇到困难,他想尽办法解决,使学生回到宿舍感到温暖。不论哪个老师有病,
或者有困难,他都亲自到家里去看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以身作则,率
先垂范。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常常到深夜。由于兢兢业业,爱校如家,治校有方,经过十几
年的奋斗,1965年肇州一中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学校,成为全县治理学校的楷模。1949年他被
选为县模范工作者,1952年、1954年,1956年被评为县优秀教师,1959年被评选为县先进工作
者。
刘辅庭 曾用名刘政国,1891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原任人民医院副院长,县人民委员会
委员,县政协常委,省政协常委。
刘辅庭是县内的四大名医之一,医名远扬,擅长内科和妇科,有五十余年的临床经验。解
放前,自己行医时,在给人民解除疾病痛苦上有很大的贡献,深受群众的欢迎。
解放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思想要求进步,主动靠近中国共产党,积极工作,努力钻研
业务,认真学习祖国医学理论,在临床上更熟练地掌握了中医的辩证论治,因此治疗浮鼓病有
较高的疗效,并亲自动手整理出两本验方。70岁时,每天还积极工作,认真整理自己的医案,
经常向学徒传授他积累的临床经验,热情为前来求医的患者治疗各种疾病。由于他对工作极端
热忱,对群众的疾苦极端负责,他在全县医务界具有较高的威望,并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视,
1951年、1952年连续两年被选为县人民代表,1974 年病故,终年83岁。
何桂芝:女,原住茶棚乡发展村,1900年生。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她积极参加,并热情宣传党的主张。
1946年,成立国富村,她当上了妇女主任,土改时组织妇女斗地主分田地;组织农民成立互助
组,团结全村的贫困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947年,她是第一个向国家交粮最多的户。1948
年组织全村妇女送干菜,做军鞋,捐款支援前线。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抗美援朝
运动中,她捐献18石粮、两口肥猪,并将亲生子送往前线。儿子牺牲后,她化悲痛为力量,更
加积极工作。国家给的300元钱抚恤金,她一分也没要,贡献给国家。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她积极带领广大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多年来,她先后受到了中央、省、地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表彰奖励。1950年、1953年、
1958年出席了黑龙江省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1959年出席了黑龙江省军烈属模范代表会议,同
年又出席了全国军烈属模范代表会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
志的亲切接见。1960年出席了黑龙江省卫生勤俭模范代表会议,1963年出席了黑龙江省第二次
妇女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她是肇州县历次党代会和人代会的代表,并是大会主
席团成员,于1981年8月病故,终年81岁。
张玉亭:男,回族,1899年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1913年(14岁)开始学医,1922 年(23岁)
参加军队,在军队做随军医生,1925年随军队移防来到丰乐镇,后自动离开军队在丰乐定居,
开办一个诊所即丰乐镇明德诊所,自行行医。1948年张玉亭把丰乐镇明德诊所迁到县城,继续
自行开业,为肇州镇明德诊所。1951年他积极响应组织联合诊所的号召,与刘辅庭、毕冠一、
刘维臣 4人一起建立起肇州第一个中西医联合诊所,他任所长,并主动捐款、捐物,把自己诊
所的药架子及自己开业时的全部家底子都献给了公家。由于他们在肇州第一个成立了中西医联
合诊所,为群众诊治疾病,在当时被人们誉为县的四大名医之一。
他在行医的几十年中,不分昼夜地给患者治病,患者啥时来都可以看上病,无论是深更半
夜,还是假日休息,凡前来求医的,他都耐心认真地医治。一位患败血症的农村患者,几次去
外地都没治好,经他精心治疗,终于治愈。很多患者由于解除了病痛,拿着礼物前来看望,他
百般拒绝,并说:“我看病既不是为了挣钱,也不图接礼,只是能在我的有生之年,多为人民
做点工作,就尽到责任了”。
他擅长西医外科,用自己学到的西医理论为指导,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研究配制成一种
对疮、疡有特效的外用药,解除了很多群众的疾病之苦。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发给医师证书。是年被选为县第一届人民代表;1954年任县人
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7年任副县长;1962年任县政协副主席;1963年和1979年任省政协委员;
1980年任县人大副主任;1982年6月因病,与世长辞,终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