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铁力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中部,地处小兴安岭东南段山地及其西南山麓的丘陵、
平原地带。它东连小兴安岭的千里林海;西接松嫩平原的万顷良田。绥佳铁路横
跨全境,是伊春林区通往全国的唯一门户。境内地势呈阶梯状,东高西低。以桃
山为界,可分东、西两部:东部多山,林木繁茂,称山区;西部为丘陵与平原,多
是耕田,称平原区。本县历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概说。且森林覆盖面积
大,实为全省重要的林业县份。
本县居北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气温变化悬殊。冬季漫长,夏
季短促。全年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一23.4℃,最低可达一426℃;7月份最热,
平均气温在21.3℃,最高可达363℃。年降水量多集中在5至9月份。此时,日
照充足,气温高,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但是,本县地处寒温带,无霜期短,
小气候变化无常,从事农业生产,如不抓紧农时,选用早熟良种,就易受早霜的
危害。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在全境6 6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小山脉占了五分之
四主要名山有20余座,森林覆盖家为62.1%。木材蓄积量达4 506万立方米,
是国家的重点林区。朗乡、桃山、铁力、双丰四大森工企业和县属国营林场每年
向国家提供约186.18万立方米优质水材。东部山区群峦叠嶂,地质构造复杂,成
矿条件有利。现已发现的有60余种黑色、有色金属矿和非金属矿藏。二股铁矿是
全省八个中型铁矿之一,保有储量在160万吨以上。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
已开采了近十余万吨。稀有金属或的储量占全省储量的全部,银的储量占全省的
第二位。铜铅、锌、钨、金、煤、石墨、石灰石、玉石、石英石等储量都很丰
富。境内有200多个泡活星罗棋布,35条河流纵横交错,分别注入呼兰河和汤旺
河,皆属松花江水系。全县河流径流量为22.46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13
万千瓦,水利资源丰富,适宜农田灌溉和小型发电。平原区土质黝黑、疏松,水
分、养分充足,是生产稻、豆、麦粮食作物和人参、平贝等中药材的“天府良
地”。本县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经济动物有60余种,其中珍贵药用动物东北虎、
黑熊、马鹿、獐、獾、松花蛇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50年代初,县内每年
都要捕杀两三只东北虎,加工成名贵中药——鹿鹤牌虎骨酒、虎骨追风膏,畅销
全国。肉食动物中的熊掌、汗鼻子、飞龙是宴席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猞例、紫
貂、水獭、狐狸等是国内享有盛名的珍贵皮毛动物。乡镇工业每年都要加工上百
吨山野味肉食,出口到香港地区以及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境内满山遍野生长着
500多种野生植物,其中可入药的有用360余种,山参、灵芝、刺五加、三棵针、五
味子等制成的药品,远销国外;食用植物有猴头、蘑菇、黑木耳、山野菜等几十
种,外贸出口换回大量外汇。
(二)
铁力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先人,很早以前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
息、繁衍。据考证,铁力在唐虞三代(周以前)属肃慎,战国为貌地,汉为村地,
后汉三国时期属扶余部,晋属寇漫汗,唐属河北道黑水都督府,元属水达达路,明
属奴儿干部司阿者迷河卫和哈郎卫,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了铁山包协
领署,统辖正蓝,镶蓝两旗。民国4年(1915年),成立铁骊设治局。伪大同2年
(1933年),建立铁骊县公署。伪康德10年(1943年),庆城县(庆安)和铁骊
县合并,改称庆安县,铁硼设铁俪街。“九·三”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建立庆
安县铁骊特别区。1946年3月建立庆安县铁骊县佐办事处。1946年6月,铁骊建政
设县,第一次建立了人民政府。1954年3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56
年11月,国务院决定将铁骊县改为铁力县。1958年9月,铁力县与庆安县第二次
合并,统称庆安县,铁力设镇。1962年几月,铁庆分县,铁力恢复原县制。1967
年4月,成立铁力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又改称县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本县曾隶属过黑龙江省、滨江省、北安省、黑嫩省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本县上直属于黑龙江省管辖。1985年,铁力县人民政府
下辖五镇(铁力、双丰、桃山、神树、朗乡)四乡(卫国、王杨、年丰、工农)。
五镇四乡共划分13个街、93个村。铁力镇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本县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九·一八”事变后,日寇铁蹄踏入铁骊
大地,抗日烽火燃遍了全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六军、第十一军,在军长
赵尚志、祁致中、政治部主任李
们全部为国捐躯;伪康德9年(1942年),抗联支队长林吉松、孙国栋,在群众配
合下,出没在铁路沿线,劫列车、袭车站,使王杨、桃山车站的伪铁路警护团丧魂落魄,有力地挫败了日寇的所谓“治安肃正”、“匪民分离”、“讨伐”、“封锁”等反动计划,使整个铁力大地刮起了席卷日本侵略者的狂飘,直到日寇的最后投降。在伟大的抗日救国斗争中,铁力人民成为抗日联军的坚强后盾。他们打掩护、送情报、供军粮、做服装……。人民群众自发地送到山里抗联根据地的粮食7470斤;棉鞋717双。解放战争时期,铁力人民为了保卫胜利果实,解放全中国,踊跃参军参战,全县有616名优秀儿女转战南北。抗美援朝时期,全县人民不仅捐款献物,而且选送了167名好儿女跨过了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有48位英雄的鲜血洒在朝鲜的国土上。本县入伍赴朝战士车麟镐,在坚守“三八”线以南38412高地的战斗中壮烈牺牲,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共和国英雄”称号,为中朝两国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三)
本县境内多森林,林业生产比较发达。解放前,大片山林被日寇掠夺,使森
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建国后,国家在本县兴建了一些森工企业和地方国营林场,贯彻“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方针,到1985年全县人工造林面积达62 202公顷,使境内“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农业在本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前,虽然土地丰腴,但是多被地
主、恶霸和日本开拓团所占有。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沿用传统落后的耕作方
法,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建国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
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开展了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又得到了迅速发展。1984年全县粮豆总产量达11 192.8万斤。 1985年虽然遭受了特大水灾,全县粮豆总产仍达7 346万斤,比 1949年增加了2.26倍。1975年到1985年连续十年,全县大豆丰产丰收,亩产不下300斤。在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同时,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1985年,全县农村工副业总收入达1 32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7%。全县人参留存面积达720 100平方米,交售商品参127 714斤,被国家确认为人参基地县。
县内工业,在解放前小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以
国营工业为主,集体工业为辅的木材、建材、电力、机械、粮食加工、食品、轻
纺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85年,全县拥有107个工业企业,工业固定资
产达2 656万元,相当于建国初期的99倍。主要工业产品有:筛粉机、潜水泵、珍
珠岩、水泥、面粉、白酒、山野味肉食等。其中筛粉机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
自治区;山野味肉食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香港地区以及日本和西欧等国。
本县交通便利。绥佳铁路横贯县境,全县9个乡镇中有7个乡镇通火车。哈伊公路穿越本县,使县城与省城,县城与伊春市府相连通;地方公路共820公里,每天都有国营运输公司和个体经营的车辆穿梭往来,把县城与乡镇、乡镇与村屯连成一体。
解放前县境内邮路网点只有两三处,民间深感不便;新中国建立以后,逐年
扩增各种邮路,改进传递工具。现在报刊、书信、电报可直接投递到村、屯,当
日可到收件人手中。县城内实现了电话自动化,电传打字机、载波增音机、短波
发信机、短波收信机等通信设备,已被广泛利用。1985年,县内邮路总长度为640
公里。
本县在民国、伪满时期已形成了商业网点,但多是日杂小店铺,为进山采伐
人员提供简单吃、穿、用品。新中国建立后,经过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1979
年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现在已经形成了国营商业、集体商业、个体商业并存的多
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少环节、开放式的社会主义市场,出现了市场物资
丰富、购销两旺的大好形势。1985年,全县国营商业网点26处,集体商业网点38
处,个体商业网点1 564处,社会商品零售额9 738.2万元;农贸市场9处,成交
额1 000万元;对外贸易也有发展,外贸出口有大豆、黄牛、蜂蜜、白瓜籽、山野
菜、盐渍蘑等土特产品。
科技、文化、卫生、教育等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县没有科研机构;文化娱乐也仅限于小型的说唱,象二人转、大鼓书等;全县只有一处卫生院,10几张床位;全县最高学府是一小学,学生百余人。1985年,全县有科技研究所4个,各类科技人员50余人。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站、书店、影剧院遍布全县各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由单纯的说唱、演戏发展成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创作等多种门类。卫生防疫机构增多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改变,地方病、传染病、多发病得到控制,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政策已被人们认识,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 7.75‰。1985年,全县城乡全日制学校109所,比1949年增加了89所;中小学在校学生35 048人,是1949年的12.6倍;中小学校职工1 554人,是1949年的23倍;聋哑学校、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电大等各类学校,从无到有;职工在职培训、成人教育蓬勃发展。现在全县基本实现了无盲县,已经开始普及初中教育。
铁力县自开发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回顾过去,铁力人民历经沧桑、饱
经忧患。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历经30余年的艰苦奋
斗,使铁力面貌焕然一新。现在,全县37万人民正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
线,改革的步子越迈越大,各项事业发展越来越兴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
义新铁力,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