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层

第二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铁力境内地层复杂、多样。它跨越张广才岭分区的伊春——玉泉小区和松嫩
平原的孙吴小区两个边缘地带。境内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
分布,出露面积约2 20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 33.2%。
一、元古界地层
境内仅出露有兴东群亮子河组,出露面积约1平方公里,零星分布于境内东
南老秃山以西,东岔河上游一带。其上部由厚大理岩,下部由黑云母石英片岩、绢
云母石英片岩、夹石墨片岩等组成。在片岩中含4层条带状磁铁石英岩。本组地
层厚度为177~367米,属浅海相中低级变质作用的产物,其生成时代为晚元古代。
二、古生界地层
(一)泥盆系
源盆系地层只出露有下统宝泉组。本组地层分布于境内东南部正岔河上游达
里岱附近,出露面积约12平方公里。岩性主要为粉砂泥质板岩、钙质石英砂岩夹
大理岩透镜体以及英安翁岩质凝灰熔岩、流纹斑岩质凝灰熔岩、硅化凝灰岩、碧
玉岩型条带状硅质岩等。本组地层呈华力西晚期花岗岩的捕掳体,含酸性海底火
山喷出岩和硅质火山岩形成。总的分布方向巍迹模恕姜北东向,最大厚度为500
米。
(二)二迭系
二迭系下统玉泉组 本组地层零星出露在县境内二股西山、小白西南沟9至17
公里、桃山24公里、朗乡北山和南沟、白石碰山西北坡及安邦河中上游等地,出
露面积约8平方公里。岩性主要为乳白色、灰白色及灰黑色厚层大理岩,白云岩
夹凝灰砂岩,云母石英片岩、泥质页岩等。地层厚度大于346米,含镁质碳酸盐
类岩和夹碎屑沉积岩。本组地层在境内未见顶底,上下部均被花岗岩侵入,未与
其它地层接触。岩石在与华力西晚期花岗岩类及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类相接触的
地层,普遍呈蛇纹石化、硅化、透辉石化、透闪石化等固岩蚀变状。特别是与本
组的白云岩、大理岩岩石接触地层,多产生有矽卡岩及铁、有色金属的矿化,并
能形成有工业意义的铁等多金属矿床。本组的地层生成时代为二迭世早期。
二送系下统上门岭组 本组主要分布于境内东南部正岔河与西北岔河之间;达里
岱以北大荒顶子山一带。另外,马鞍山东北坡、鸡岭北沟9公里、朗乡东南沟及
石长、圣浪、神树南山、太平岭等地亦有零星分布。出露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本
组地层为一套浅海相至海陆交互相沉积岩层生成。沉积物质自下而上由细变粗,凝
灰碎屑物质逐渐增加,碳酸盐成分逐渐减少,显示海退相的沉积特征。地层技沉
积物质成分自下而上可明显的分为三部分:下部为浅海~滨海相沉积,岩性富含
钙质成分,有钙质砂岩、砂岩、粉砂岩夹结晶灰岩、不纯大理岩;中部属海陆交
相化石层位,岩石含炭质较多,有灰黑色粉砂炭质斑点板岩、炭质板岩夹石墨凝
灰砂砾岩;上部属陆相。
二送系下统交界屯组 在本县境内主要出露于太平岭、朗乡南沟、朗乡西南沟9
至河公里、小白、徐老九沟、二股东山、二股西山、安邦河中上游及平顶山西北
坡等地。岩性主要为乳白色、黑灰色厚层状大理岩、结晶灰岩、白云岩夹砂岩凝
灰岩等,为一套海相碎屑岩与碳酸岩生成。
二送系上统三角山组 本组地层主要出露于境内三角山和神树一带,为一套陆相
碎屑岩。岩性为灰色、灰褐色粉砂泥质板岩、灰质板岩和浅灰、灰褐色石英砂岩及长石砂岩
等,含植物化石。
二迭系上统五道岭组 本组主要分布于县境南部白石碰山以西、燕窝山、神树、柳
河、南山、石长、马鞍山及二胜一带,在馒头山、摩牛山等地亦有零星分布。出
露面积约89平方公里,厚度大于3 400米。本组地层自下而上,由中性火山岩夹
沉积岩、中酸性凝灰岩、凝灰熔岩及酸性火山岩组成。下段主要由深灰绿色安山
翁岩夹黑色粉砂质板岩及砂砾岩组成;上段为流纹斑岩、流纹斑岩质凝灰色砾岩
及其凝灰熔岩夹薄层安山翁岩组成,形成了一套陆相火山喷发的沉积岩特征。
三、中生界地层
(一)休罗系
本地层主要分布于神树北山、西山、二股以南等地,朗乡以北、马鞍山、大
青山、丰林南山、三个大山、大香山一带及达里岱以北地段。在小白西南沟17公
里与丰林南山亦有零星分布。出露面积约216平方公里。本组地层可分为上下两
个岩性段:下段为灰绿色、紫红色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厚度大于1230米;上
段为酸性熔岩和中酸性凝灰角砾熔岩,最大厚度为1 309米。本组地层岩性单一,
岩相稳定,纵向横向变化都不大,其生成时代为中佛罗世。
(二)白全系
石长村组 本组出露于石长北沟,面积约1平方公里。主要由灰色、灰黄色和
黄褐色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长石石英粗砂岩组成,韵律明显,砾石成分复
杂,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地层中含薄煤层。本组地层直接不整合于华力西晚
期似斑状花岗台及白岗花岗岩之上,其上被第四系覆盖,地层形成时代为早白垩
世。
青山口组 本组分布于境内桃山镇至铁力一带的平原地区,全部被第四系掩
盖,地表未有出露。为一套内陆湖相沉积的灰色、灰绿色、棕红色砂页岩、油页
岩、砂岩及粉砂岩层,夹有少量薄层石膏及碳酸盐层。本组地层厚度大于200米,
生成时代为早白里世。
四、新生界地层
(一)第 三 系
铁力境内主要出露有下第系(早第三系)地层。
达连河组 出露于境内局部地区,岩性为砂砾岩、砂岩、页岩、炭质页岩、薄
煤层及油页岩层等组成。
丁山村组 本组零星分布于境内马鞍山西南及五龙山东北一带(石长南面),出
露面积15平方公里。为一套胶结疏松或未胶结的灰色、紫红色砂砾岩层、厚度大
于50米。砂砾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直径1.5至10厘米;砾石磨圆度一般较好。本
组地层上部被第四系覆盖,又不整合覆盖于二迭系下统上门岭组、保罗系中统太
安屯组以及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之上。依据形成特征,其生成时代为早第三世。
(二)第 四 系
上更新统 本组地层主要为阶地堆积,分布于挑山以西平原及丘陵地区。为一
套冲积——洪积相和洪积相沉积的黄土状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及少量砂、砾石
上层。主要构成二级阶地,出露标高一般在230至250米。本级地层上部被第四
系全新统覆盖,下部被第三系丁山村组、白玉系下统青山口组以及华力西晚期花
岗岩和燕山早期花岗岩覆盖。厚度大于33米。黄土状亚粘土是制砖瓦之主要原材
料。
全新统 本组沿现代河谷广泛分布于挑山以西平原丘陵地区及县内大小河谷
地带。出露面积约1865平方公里。为一套近代河流相沉积的砾石、砂砾、砂及粘
土层。本地层呈整合覆盖在上更新统组之上,超覆于下白垦系青山口组及其它前
第四系地层之上,最大厚度43米。按其生成先后,又可分为:(一)早期河相堆
积、主要为河流冲积层,其次有山前波积洪积层。该期沉积物构成区内I级阶地,
主要由砂砾、砂、淤泥及粘土等构成。最大厚度18米。(二)晚期河床、河漫滩
相堆积。沿区内各河流皆有分布,为河漫滩相沉积的松散砂砾石、砂及粘土层,最
大厚度为2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