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质构造
第三节 地质构造
铁力县处于新华夏构造体系——小兴安岭隆起带南端和松辽盆地边缘,境内
地质构造形迹多样,比较复杂。主要构造线巍迹模恕姜北东、北北东及近南北向。
依据地质力学观点,可以划分为华夏系、新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体系。
一、华夏系构造体系
华夏系构造体系为铁力县发育较早,活动时间较长,波及幅度强烈的构造体
系。主要发育在上古生界地层及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体中。可分巍迹模恕姜北东向
挤压带和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带。在北东向挤压带中又分为褶皱和断裂。北东向挤
压带主要有以下褶皱:
(一)褶 皱
二股——徐老九沟背斜 背斜与邻县庆安三股峰向叙相辅出现,钢部通过二股及
庆安县徐老九沟呈北东向展布,断续长约18公里,宽15公里。背斜被南北向扭
断层错断,西盘相对向南移动,两端显示倾状,西南端由于被北关至平安冲断层
截断。下陷幅度较大,除被侏罗系中统太安屯组火山岩覆盖外,又被第四系掩盖。
背斜轴部除在二股、徐老九沟等地由二迭系下统玉泉组大理岩组成外,其余皆被
华力西晚期西北河岩体占据和中生界火山岩覆盖。两翼仅在马鞍山北见有二迭系
下统土门岭组地层。两翼岩层倾向西北,东翼倾向东南,倾角60至70度。
神树复式背斜 背斜轴部通过神树,呈北东向,长约14公里,宽10公里。背斜
轴部由二迭系下统土门岭组下部砂岩、粉砂岩组成,两翼由本组中上部砂板岩蚀
变安山岩组成,均被侵入岩占据或被侏罗系上统太安屯组覆盖。
铁力——丰林向斜 向叙出现于二股——徐老九沟背斜和神树复式背斜之间,
核部通过马鞍山、丰林林场,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长大于50公里,由二迭系
下统上门岭组砂板岩组成。沿核部分布有中生界火山岩及燕山期小侵入体,于向
斜西南端在铁力县城附近急剧下陷,与松嫩沉降带边缘接壤,形成撤陷盆地。
柳河——鸡岭向斜 向斜出现于神树复背斜东翼,核部通过柳河、白河、是北东——
南西向延伸,南端延伸至通河县境内。
朗乡复式肯斜 背斜分布于县境内东部,轴部通过英山、朗乡南沟,呈北东向延
伸,长大于15公里。钢部由二迭系下统交界屯级大理岩组成。由于两翼上升,玉
泉级地层出露较宽,形成小白10公里背斜及小白25公里向斜两个次级褶皱。
福拉渖(通河境内)——馒头山复式背斜 背斜的主体位于邻县通河境内,呈北东
向延伸至本县,位干馒头山一带,被上二迭系下统五道岭组覆盖,轴部被猴石岩
体侵入。
489高地——燕窝山向斜 向斜主体位于通河县境内,呈北东向延伸至本县,
燕窝山一带被上二迭系下统五道岭组覆盖和猴石岩体侵入。
长发屯——818高地背斜 背斜南部在489高地——燕窝山向叙西北翼,背斜主
体位于通河县境内,本县出露的是其向北延伸部分。由于受新华夏系构造作用,故
背斜轴向呈北北东向展布,于燕窝山以北至818高地一段出露二迭系下统玉泉组,
局部被二迭系上统五道岭组覆盖,两翼均由二迭系上统五道岭组组成,倾角50至
60度。此背斜被和平---三楞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切割,北段由于受华力西晚期花
岗岩之侵入,故其只呈零星捕掳体出露于818高地一带。
青林向斜 向斜位于长发屯——818高地背斜的西北冀边缘,轴向北东,长约8
公里,宽约7公里,由二迭系上统五道岭组组成。地层倾角为45至60度。由于
受到和平——三楞断裂切割,以及华力西晚期白岗花岗岩的侵入,使向叙形成不
完整的不对称的向斜。
二股——丰林复式背斜 位于县境北端二股至丰林之间,呈北东方向展布,长20
余公里,轴部与冀部均由古生代地层组成。
(二)断 裂
北东向技压带主要有以下断裂:
北关——平安冲断层 位于县境内西北部,与伊吉密河床相符,呈东北向延伸至
伊春市境内。此断层控制中生界火山岩的分布,断层派生的西北河南北向扭断层,
控制了二股西山多金属矿床的分布。
神树冲断层 位于县境内中南部,与呼兰河上游河床相符,呈东北向延伸,长大
于14公里。断层切割了二迭系下统土门岭组地层和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体,控制了
中生界火山岩的分布。断层在地乳上形成明显的断层三角面,两侧有糜棱岩化、片
理化、挤压破碎带和蚀变混染现象。
英山——朗乡冲断层 位于县境内东中部,与朗乡复式背斜轴部大体一致,呈北
东向,长15公里。冲断层两侧出露有二迭系下统玉泉组地层和燕山早期侵入岩。
西北岔河断裂 断裂主体在伊春市境内,县境内是其向南延伸部分,断裂切割华
力西晚期花岗岩及二迭系下统宝泉组地层,沿断裂贯入燕山早期花岗宕,该断裂
又被东拆棱河断裂切割。
白杨木河一-长远断裂 断裂长80公里,主体在通河县境,本县出露的为其北延
部分,主要在大东北岔河、茂林至长远一带。断裂切割了华力西晚期似斑状花岗
岩、向岗质花岗岩及二选系上统五道岭组,燕山早期花岗岩则沿断裂贯入。
小东北岔河——三道沟断裂 断裂长41公里,主体在通河县境内,在本县境内出
露的为该断裂的北延部分。断裂呈北东方向断续延伸,切割了华力西晚花岗岩、猴
石岩体及二这系上统五道岭组。
在北西向张扭性断裂中,主要有以下断裂:
上呼兰断裂 展布于县境内西南部,与小呼兰河河床相吻,呈北西向,长大于
30公里,南端被二迭系下统五道岭组火山岩覆盖。
白河断裂 位于上呼兰断裂北侧,北西向延伸,长大于20公里。断裂控制了华
力西晚期花岗岩的分布,说明其在古生代已形成。断裂出现了燕山早期花岗岩破
碎,说明县境内在中生代有继承火山活动。
和平——三楞断裂 主体位于通河县境内,本县境内为其北延部分,呈北西向断
续延伸。断裂切割了华力西晚期各岩体及二送系上统五道岭组地层,形在了青林
次级压扭性羽状断裂。
东折棱河——巴兰河断裂 断裂呈北西向展布,断层面倾向南西,断层切割了元
古代混合岩及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并沿断裂贯入闪长岩脉,断裂形成河谷地貌。
大箐山断裂 呈北西方向展布于大省山西南侧,错断了中生代保罗系中统太安
屯组火山岩。
二、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在县境内上古生界地层及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岩体中均有发育。这一构造体系
是继华夏系构造成分而发展,并起到改造华夏系构造成分的作用。新华夏系构造
体系严格控制中生界地层和燕山早期侵入岩的展布,呈明显的北偏东向带状分布,
有拗陷带和挤压带。县境内拗陷带分布方向均巍迹模恕姜北偏东30度左右,均由中
生界侏罗系中统太安屯组火山岩组成。其中以中西部坳陷带规模最大,长70公里,
宽10公里。在县内中部白河、小白、三个大山、丰林等处,强烈发育着走向北偏
东 50~20度的挤压带。东部坳陷带主要分布于大管山附近,为断陷盆地,并发育有
西北断裂。岩层为太安屯组火山岩,伴生有燕山早期脉岩。
三、华夏式的构造
华夏式构造主体发育于伊春市境内的晨明、威岭、浩良河等地,发育在铁力
境内一条断裂为东森树——六一林场断裂,位于该旋回构造西南边缘,系一隐伏
断裂。在六一林场——大荒顶子之间呈东西走向延伸,由大荒顶子至东森树之间
逐渐旋转至330度方向展布,长约30公里。断裂切割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体,发育于
上元古界地层,具有挤压破碎带和片理化现象,断裂性质为压扭性。
发育在县境内的一条褶皱为东大荒顶子向斜,钢部及两翼均由二迭系下统土
门岭组组成,轴向由南东向至北西向呈弧形展布,长15公里,宽2公里。该向斜
在华力西晚期花岗岩中呈残留体状产出,为一线型向斜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