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概述
第三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概述
铁力县处于小兴安岭东南端的西部,松嫩平原(松嫩盆地)的东部边缘地带。
在黑龙江省地貌区划图上,占据小兴安岭南部低山丘陵区、山地山麓冲积洪积平
原区及松嫩平原区三部分地貌。中部以小城墙砬子——太平岭为“屋脊”,东南部
以小兴安岭余脉为界,将全县地形大致分为三部分:“屋脊”以西部分,主要是呼
兰河流域上游,总的地势是东高西低;“屋脊”以东,主要是西南岔河上游,总的
地势是西高东低;“屋脊”东南部,主要是巴兰河流域上游地带,则西北高,东南
低。按地貌特征,可分为中低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中低山区由纵贯于县境内
东部,呈近南北向展布销锅盔顶、太平岭和呈北东向南西延伸的三个大山、马鞍
山、大青山及境南分水岭平顶山等山脉构成,海模高度在500至1 429米;丘陵区,
即山区向平原区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在300至500米;平原区,主要指安邦河、
伊吉密河及铁力南北线以西的三角形地带,海拔高度为190至300米。
全县地貌状况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林地面积733万亩,占总面积的
76.5%;水面面积43万亩,占总面积的 4.5%;耕地面积39万亩,占总面积的
4.1%;荒地面积47万亩,占总面积的4.9%;道路、村庄及其它占地面积97万
亩。占总面积的10%。
县境内地貌类型主要为山地地貌。除此之外还有流域地貌,断裂构造地貌、丘陵
平原地貌等。
一、山地地貌(侵蚀构造地貌)
铁力县境内山地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76.5%。山地地貌构成境内地貌景观的
骨架,是境内地貌的基本单元。境内平均海拔500米,最低处为双丰呼兰河谷海
拔高度190米,平顶山海拔高度1 429米,为全县之巅。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
所提出的地貌分类标准,本县山地属低山次级低中山亚类山地。
山地具有低切割剥蚀性质,物理、化学风化明显,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山
脊圆形或穹形,轮廓缓和,山峰浑圆,山坡多为上缓下陡的凸形坡。山体岩石主
要由华力西晚期似斑状花岗岩、白岗质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火山岩和混积
岩组成。
二、流域地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铁力县河流较多,皆为外流河,均属松花江水系。
小兴安岭余脉太平岭,在本县中部呈南北向又折向东展布,构成汤旺河与呼
兰河、巴兰河的分水岭。分水岭东,河流流向东,注入场旺河;分水岭西,河流
流向西,注入呼兰河,汇入松花江;分水岭东南,巴兰河及其支流由北向南,最
后注入松花江。
铁力县境内河流的河网密度小于0.5公里,河系类型多为树叉状水系,伊吉
密河局部为角状水系。河谷类型多为河漫滩河谷,河曲较发育,为壮年期河流,多
为自由河曲。河漫滩宽度数十米至数百米,冲积扇及洪积扇不发育,可见有堆积
阶地。整个流域植被发育,森林密布,水土保持良好。泡泽沼地发育,有利于泥
炭矿产的形成。
三、断裂构造地貌
断裂构造地貌属山地的一部分。铁力县境主要分布于神树南山至大安河及二
股林场西山一带。断层三角面明显,河谷侧蚀作用强烈,河谷为不对称箱形谷,是
冲断层形成的典型地貌类型。
四、丘陵平原地貌(剥蚀堆积地貌)
丘陵平原地貌为松嫩平原的一部分,海拔高度190至300米,位于县内西部
安邦河以北,伊吉密河以南的三角地区,铁力至双丰为其中轴线。该平原与山区
在北部为断裂接触,断裂线大部分与直线延伸的断裂谷重迭,断裂东南部河流被
错断呈直角拐弯,在南部平原与山区为不整合接触,分界线为曲线状,分界线两
侧有明显的灰阶差异。丘陵平原地貌可分为两个亚类:岗阜状丘陵,是山区与平
原区的过渡地段,海拔高度300至500米,被水系切割呈舌状,为呼兰河的II级
地;冲积平原,海拔高度为190至300米,北东高,西南低,现已大部分开垦为
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