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下水

第二节 地下水


饮力境内水源充足,以往不注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随着工业用水的不断增
加,水资源趋于紧张,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引起重视。1980年,中国人
民解放军○○九一四部队对本县进行水文地质普查,提出了1:50万的区域水文
地质普查报告。全县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估计贮水量为20亿立方米。
一、_地下水类型
境内处于呼兰河、西南岔河、巴兰河三大水系之中、上游地带,降水充足,河
流反渗补给充分,有利于地下水的贮存。地下水类型有以下几种:
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层孔隙潜水 这类地下水的含水层由全新统和上更
新统冲积堆积层之浅黄色、浅灰白色、灰黄色砂、砂砾石、砂卵石等组成。其上
部普遍被亚粘土或亚沙土覆盖。主要分布在县境内高平原及河谷平原底部,水位
埋深4至15米不等,地下水位随季节变化,单井涌水量在100~1000吨/日,属
中等水量。水质一般良好。境内此类地下水富水情况如下表: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接近庆安一带的高平原及河谷平原底部的一
级阶地地带。含水层由白里系泥质粉砂岩、砂岩及砂砾岩等组成。含水层厚度6至
70米,属中等水量,富水情况如下页表:
(见附图)
基岩裂隙水 铁力县境东部与南部山区广泛分布有花岗岩、火山碎屑岩及变质
岩类。这些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下,裂隙发育,易于集水。又因境内地质构造复
杂、断裂较多,又有许多构造裂隙水富水地带。
(见附图)
风化带网状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东部中低山区各水系的上游地带,以小城墙砬
子至钢盔顶子一线两侧赋水为丰富区,丘陵区稍次之。这一带地壳岩性主要以华
力西晚期花岗岩及无古代花岗岩为主,其次由中生界碎屑岩和古生界之浅变质岩
组成。风化壳厚度15至60米。分水岭处的地下径流模数为3~6升/秒.公里2;各
河流两侧的山坡地带地下径流模数为1~3升/秒·公里2。水质普遍良好,呈弱碱
性。河谷地带由于风化壳薄(小于15米),地下径流模数小于1升/秒·公里2。
构造带裂隙水  铁力境内之华夏系、新华夏系和华夏式的张扭性断裂或次一
级张扭性断裂发育,在这些断裂地带和其复合部位均为地下水富水地带。(见地质构
造断裂部分)
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泻
(一)地下水补给来源
降水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在东部山区地质体破碎,沿断裂沟谷切割严
重,裂隙发育。河谷平原内砂砾石广泛出露,有利于接受大气降水而直接渗入地
下补给地下潜水。但在县城一带及高平原地区,由于地表层有覆盖较厚的粘土层,
大气降水的垂直渗入补给受阻,所以地下水补给主要靠裂隙水通过风化带侧向补
给。在构造裂隙带地下水的另一补充来源是孔隙潜水的下渗和风化裂隙水的侧向
径流补给。
(二)地下水径流与排泻
铁力境内地表水系发育,呼兰河、西南岔河、巴兰河3水系各河流河床坡度
与河谷横坡较大,有利于地下水径流。在东部低山丘陵区的地下水,有的以泉水
形式外溢,有的沿风化带向下径流,补给河谷平原内的地表水或孔隙潜水,余者
以地表径流的方式通过各河流出境内。在山前高平原(西部地区)及呼兰河、巴
兰河的河谷平原一带,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地表水流向一致,向西与向南直接排出
县境。



@img6W801AQ.jpg^JPEG^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