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候特征

第五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铁力县属于北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地理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
流,海陆分布,地形影响,形成一年四季的气候差异很大。冬季漫长、干燥、严
寒;夏季温和多雨;早春低温多雨雪易涝,暮春少而易干旱;秋季降温迅速,常
有冻害发生,有时阴雨连雪,形成雨封冻。因县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河流密
布,又造成显著的地区差异,形成小气候。本县四季气候划分:4~5月为春季,6
~8月为夏季,9~10月为秋季,11~3月为冬季。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量少,
多大风,易出现旱涝灾害。4月上旬至5月下旬旬平均气温递增3.3℃。总降水量
占全年的12.7%。春季常有冷空气袭入,气温骤降,出现晚霜冻。夏季,温和多
雨.降水占全年的62.5%,主要集中在7、8月份。盛夏易出现大暴雨和冰雹天
气。秋季,降温迅速,常有冻害发生。10月份每旬平均递降3.5℃。降水量占全
年的18.9%,每隔4~5年有一次秋涝。冬季,长达5个月。平均气温一19.9℃。
日气温低于一3O℃的目数平均60天。降水量占全年的5.9%。
气 温 本县境内气温较低,1958年至1985年,28年间全县年平均气温为
1.2℃。高温的1982年,年平均气温为2.8℃,低温的1960年,年平均气温为
0.4℃两者相差2.4℃,可见年际气温的变化是较大的。全年1月份为最冷月,多
年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23.4℃。低温的1977年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30.0℃。全年
7月份为最热月,多年平均气温为 21.3℃。高温的1974、1982两年7月份平均气
温为23.1℃极端最低气温是1970年1月3日,达一 42.6℃;极端最高气温是
1982年7月8日,达36.3℃。因受地形的影响,年平均气温以东部山地,特别是
小兴安岭岭脊、境南、境北诸山峰地区气温为最低,年平均气温为0.4℃;而安邦
河、呼兰河冲积平原一带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8℃以上。历年≥10℃的活动
积温平均为2 450℃,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热量。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影
响,全县各地作物生长季积温分布不均。纬度变化±I℃时,积温变化干150℃;海
拔高度变化土100米时,积温变化干100℃。积温最高年份是1984年,达2 563℃;
积温最低年份是1964年,为1 821℃,年较差为742℃。
降 水 本县境内降水充足,1958至1985年,28年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
638.2毫米。夏季6至8月份是降水集中期,降水量占全年的65.7%。秋季降水
量次之,春季少于秋季,冬季最少。每年7月为全年降水的峰值月,多年7月份
平均降水量为170.1毫米;1月为全年降水的谷值月,多年1月份平均降水量为
37毫米。月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1985年1月降水11.8毫米;I98I年1
月降水0.4毫米,同期相差11.4毫米。1962年7月降水374.2毫米;1982年7月
降水86.5毫米,同期相差337.7毫米。年际降水量相差也很大,1976年全年降水
量为438.6毫米;1961年全年降水量为876.1毫米、1985年全年降水量达930.6
毫米。本县降水量也比较集中,1961年,全年降水量为876.1毫米,而6、7、8
月3个月份降水726.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2.9%。
年份平均降雪日为42天。降雪最少的1968年为26天,降雪最多的1985为
83天。每年初雪始于10月 9曰,末雪终日4月29日。1964年9月16日始降第
一场雪;1958年5月26日还降了最终一场雪。年积雪深度平均为20厘米,降雪
最多的1973年2月17日为34厘米。降雪时,常伴有大风,称之谓大风雪或暴风
雪。初春和深秋时节,降水常常是雨、雪并降,造成水雪交融,形成雪淞。
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境内各地降水量有差异。西部平原区降水少于东部
山区。西部平原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87毫米;东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781毫米,
东西相差200多毫米。
气  压 1958年至1985年,28年间本县平均气压为988.2毫巴。全年以1月
份气压为最高,该月历年平均为995.8毫巴。1964年极端最高气压为99.1毫巴,
1962年极端最低气压为987.1毫巴。
湿 度 1958至1985年,28年间本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71%。湿度最高年
份,1973年为76%;湿度最低年份,1984年为65%。相对湿度与蒸发量有密切
关系,同时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风大、雨量少、光照强、升温快、蒸发
量大,相对湿度最小,平均为57%,有意达到零;夏、秋季,由于降水多,植物
繁茂,平均相对湿度为76%以上;冬季,虽然降水少,但白雪覆盖大地,光照时
间短。蒸发量小,平均相对湿度为72%。
年平均蒸发量为1 150.6毫米。夏季(≥10℃的日期),平均蒸发量为600左
右毫米,同期平均降水量为500左右毫米,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仅100左右毫米。
所以空气和土壤中的相对湿度是比较适宜的。
日 照 本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光照的季节变化,日照时数的变化是夏长、
冬短;辐射强度的变化是夏强、冬弱。1958至1985年,28年间本县年平均日照
时数为2 477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6%。每年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达
245.8小时。1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仅131.4小时。全年日照辐射热能量可达800
大卡/厘米2以上。夏季日照虽长,但正处雨季,日照百分率只有53%;冬季日照
虽短,但由于少云、干旱,日照百分率却能达到68%。光能利用最佳期间为5、6、
7月份,这 3个月日照辐射量可达 400大卡/厘米2。
地 温 1958至1985年,28年间本县年平均地温为2℃。春夏之交日照强
烈地面增温迅速。 1965年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64.5℃; 1980年地面极端最低温
为一48℃。他表层温度变出剧烈,冬夏之差100多度。随着地面深度的增加,地
温变化越来越小,并且趋于稳定,2米以下的地温基本不变。
降 霜 本县先霜期较短,1958至1985年,28年间本县年平均无霜期为128
天。1982年无霜期最长,竟达158天;1964年无霜期最短,为期97天。正常年
份终霜日期为5月17日。1982年终霜日期则提前到4月24日,为最早;1964年
和1965年终霜日期最晚,为6月4日。一般年份初霜日期为9月24日。 1976年
初霜日期则提前到8月23日,为最早;1971年初霜日期最晚为10月7日。由于
受地形和海拔高度影响,各地霜期差异很大。一般年份,初霜,东部山区比西部
平原要提前15天左右;终霜,东部山区比西部平原要拖后7至8天。本县无霜期
的分布是;东部山区为93至115天,中部丘陵漫岗区为110至128天,西部平原
区为113至130天。
风 本 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多是东南风,春季时有西南风,冬季时有西
北风。一年之中各月风向频率变化也很大。冬季受强大的蒙古高压影响,西北风
频率最大;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东南风频率最大为14%;春季西南风相对多
一些。风速以春季为最大,夏季最小。全年平均风速为 2.7米/秒。 7级以上大风
口数少,全年6至7级大风口数为13天。1971年4月风速为4.9米/秒,1961年
4月风速为5.5米/秒。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