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行政区划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行政区划
一、清代末期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成立铁山包协领署。协领署虽系军事机构,但督统
屯田戍边。它主管军事,也兼理民政,军务受呼兰副都统节制,民政隶属呼兰厅。
协领署成立之初,辖正蓝、镶蓝两旗。1906至1911年,协领署下辖正蓝、镶蓝、
镶红、镶由四旗。每旗管10屯,4旗40屯。在旗之外,还辖18屯。
正蓝旗10屯:正蓝头屯、正蓝二屯、正蓝三屯、正蓝四屯、正蓝五屯、正蓝
六屯、正蓝七屯、正蓝八电、正蓝九屯、正蓝十屯
镇蓝旗10屯:镶蓝头屯、镶蓝二电、镇蓝三屯、镶蓝四屯、镶蓝五屯、镶蓝
六屯、镶蓝七屯、镶蓝八屯、镶蓝九屯、镶蓝十屯。
镶红旗10屯。镶红头屯、镶红二屯、镶红三屯、镶红四屯、镶红五屯、镶红
六屯、镶红七屯、镶红八屯、镶红九屯、镶红十屯。
镶白棋10屯:镶白头屯、镶白二屯、镶白三屯、镶白四屯、镶白五屯、镶白
六屯、镶白七屯、镶白八屯、镶白九屯、镶白十屯。
旗外18屯:河口、面口、大口面、北关门咀子、问世昌屯、裴廷今屯、李德
福屯、前韩家屯、后韩家屯、纪家屯、田家屯、邢大窝铺、谭德屯、一棵松、南
天星(满天星)、李玉江屯、南关门咀子、文成德屯。
铁山包境内总共58屯。
二、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4年(1915年) 5月14日,奉中华民国大总统旨令废协领署,改“铁山
包”为“铁骊”,将余庆安邦河以东地域划归铁骊,并于协领衙门置“铁骊设治
局”。设治局下辖东、西、南、北4乡。东乡有:桃山、一棵松、南天星、田家屯
4屯;西乡有:曹凤歧屯,北段、西段、统领窝铺、谢家围子、谭德屯、刘纯屯、
嗄子屯、刘家围子、胡家窑、纪家油坊、贾刚屯、张坡烧锅、孟家沟子、陈家屯、
崔家屯、刘斌屯、夏家沟、后盖家沟、李占山屯、张连科屯、徐恩屯、顾家炉屯、
贾家岗屯、杨怀桥屯、陆家岗屯、刘碗铺屯、长发屯、许寡妇屯、西大桥屯、蔡
家电、张成礼电、张万禄电、八家户屯、薛家堡子山后屯、汉水河屯、丁万义屯、
宋连成屯、罗家屯、姜七屯、黑鱼泡屯、大平山、横太山前、横太山后、秦家店
屯;南乡有:李德福屯、李玉江屯、右营、南段、大口面、李大房子、南关门咀
于、徐家磨房屯、赵什长屯、靠山屯、前韩家屯、后韩家屯;北乡有:闫世昌屯、
裴延令屯、北关门咀子、文成德屯。
民国16年(1927年),改乡为“百户”,十户设“头”,百户设“长”。铁骊设
治局下辖:街内、田升、后黎家、何风楼4个百户。民国18年(1929年),铁骊
设治局下辖:街内、二屯、刘纯、徐家磨坊、大口门子、田升、何风楼7个百户。
三、东北沦陷时期
民国20年至伪大同元年(1931至1932年),铁骊仍维持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权
名称,行政区划没有变更。1933年,撤销设治局,成立伪县公署(属丁类县),赵
桂岩为首任伪县长。铁骊县公署下辖:第一、第二、第三3个区,第一区辖33个
村屯;第二区辖53个村屯;第三区辖53个村屯,全县共139个自然屯。伪康德
2年(1935年),实行保甲制度。全县设3区3保,每区设警察署1处,设保公所
1处。保下设甲,全县共16个甲。铁骊城区第一区保公所,辖县城区及城郊(包
括头屯、二电),设4个甲;第二区保公所,辖呼兰河以西,何风楼以北的村屯,
设7个甲;第三区保公所,辖何风楼及其以南的村屯,设5个甲。伪康德4年
(1937年)全县三保增加到21个甲, 126个牌。伪康德6年(1939年)1月,全
县设1个街、3个保19个甲、164个排。铁骊街公所,辖东南甲、东北甲、头屯
甲、二屯甲,4个甲下辖35个牌;铁骊保公所,辖神树甲、徐家磨坊甲、大口门
子甲,3个甲下辖32个牌平安保公所,辖八家户甲、田升甲、陆家岗甲、北河
甲、林家围子甲、孙海屯甲`李昌屯甲,7个甲下辖49个牌;镇南保公所,辖何
风楼甲、杨德仲甲、刘纯甲、前黎家甲、毕文相甲,5个甲下辖48个牌。同年4
月,改保甲制为村屯制,屯下设牌.铁骊全县为1个街、2个村、23个屯、216
个牌。铁骊街辖4屯46个牌;神树村辖6屯55个牌;田升村辖13个屯115个牌。
伪康德10年(1943年)7月1日,庆、铁两县合并,伪铁骊县公署并入伪庆
安县公署。
四、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庆铁分县,铁骊始设县级民主政权——铁骊县政府。全县划分
3个区,区设区政府。铁骊区政府下辖3个行政村、2个街,有铁山村、永大村、
新民村、东城街、西城街。田升区政府下辖3个行政村,有田升村、安邦村、王
杨村神树区政府下辖2个行政村、1个街,有石长村、圣浪村、神树街。同年9
月,全县3个区下设12个乡,乡下为自然屯。
(见附图)
(见附图)
1947年7月,全县各区下辖的乡,改为村。田升区下辖的6个乡,变成6个
村;神树区下辖的4个乡,变成4个村;铁骊区下辖的2个乡,改成5个村、4个
街。1949年1月,铁骊区又增设铁兴、得胜2个村。到新中国成立前,全县为3
个区、下辖17个村、4个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