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1年8月,全县仍为3个区、17个村、4个街。1951年9
月,铁骊县政府改为铁骊县人民政府,下辖4个区,区设人民政府,下辖村和街。
全县个区变为4个区,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区。原铁骊区城内的4个
街之外又增设了车站街,为第一区;愿铁骊区辖的7个村为第四区;原田升区辖
的时9为第二区;原神树区辖的4村为第三区。1953年1月,第一区下辖5个街
变为6个街,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街;第二区下辖原6村
之外,又增设了中兴村、太山村和田升镇(村级);第四区又增设了桃山村。
1955年3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其下属除第一区人民政府未改
外其余3个区均改称为区公所。同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伊春县第三区的朗
乡、小白两镇和英山、广林两村划归铁骊县第三区管辖。1955年10月,全县4个
区恢复地名称呼。第一区改区为镇,称为铁骊镇,原区人民政府改称镇人民委员
会;第二`第三、第四区,分别改称为田升、神树、新建区,3个区继续保留区公
所。此时全县划分为1个镇、3个区,下辖22个村、6个街、3个村级镇。同年12
月,大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村以下的行政机构为合作社。铁骊镇组建5个合作社;
田升区9个村(镇)组建53个合作社;新建区8个村,组建32个合作社。全县
共组建了9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开始并村划乡工作,本县将3个农村区
(第二、第三、第四区)撤销,划分成立了12个乡,并将2个村级镇朗乡、小白
镇升为乡级镇。
(见附图)
1957年6至12月,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级阶段,95个农业生产合作
社组成58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见附图)
1958年,全县开始调整合并部分乡镇。3月14日,撤销圣浪乡,合并于神树
乡7月14日,撤销同盟乡,合并于工农乡;撤销得胜乡,合并于新建乡;撤销
小白镇合并于朗乡镇;撤销新民、兴股乡,合并于铁力镇。当时。本县为2镇
(铁力、朗乡)、7乡(神树、桃山、团结、建设、太山、工农、新建),下设44个
管理区、182个生产队。1958年9月15日,庆铁第二次合县。届时正值全国人
民公社化运动高潮,合并后的原铁力县9个乡、镇,变更建立5个人民公社,(即:
铁力镇人民公社、工农人民公社、神树人民公社、年丰人民公社、朗乡人民公
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原有的44个管理区改为44个生
产大队。
1962年10月,恢复铁力县制,原铁力县境内的5个人民公社隶属新的铁力县
人民委员会。1964年9月30日,田升设镇,将原工农人民公社管辖的工农大队和
田升街内各企事业单位,组建成田升镇人民公社。1964年9月至1966年8月,全
县共划分6个乡(镇)人民公社、42个生产大队、10个街。1967年4月21日成
立铁力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了铁力县人民委员会,仍下辖6个人民公社。是年底
至翌年初,6个人民公社也相继成立了革命委员会。1970年4月,铁力县划归伊
春地区管辖。1970年10月,将铁力镇郊的 5个生产大队划出,与年丰公江西线的
5个大队合并成立城郊人民公社;年丰人民公社北线的3个生产队和神树公社西
部的福兴大队合并成立兴隆人民公社。1971年1月,将神树公社西部的6个生产
大队划出成立桃山人民公社;将工农公社南部6个生产大队划出成立卫国人民公
社;将工农公社东部8个生产大队划出,与年丰公社西部2个生产大队合并成红
旗人民公社。至此,全县共分11个人民公社、75个生产大队、15个街。1971年
9月,城郊、兴隆两个人民公社撤销。19 77年1月,田升镇改名为双丰镇;神树
设镇。1980年9月25日,根据省、市关于“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县、镇人民政
用则以促件利,头何惧、他刀仅~w稿件,认刀公率领公贝管欧孙铁刀会人民政
府,并撤销9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了4个(铁力、双丰、神树、朗乡)镇
人民政府和5个(工农、红旗、卫国、年丰、桃山)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
年5月至6月,全县开展“撤社建乡”工作。撤销年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
立年丰乡人民政府;撤销工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工农乡人民政府;撤销
红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成立王杨乡人民政府;撤销卫国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成立卫国乡人民政府。同时,桃山设镇,成立桃山镇人民政府。19 8 4年10月5日,
根据省民政厅关于民族乡制度的精神,将年丰乡改为年丰朝鲜族乡,同时年丰乡
人民政府改称年丰朝鲜族乡人民政府。此后至1985年,铁力县行政区划为5个镇、
4个(其中民族乡1个)乡,即铁力镇、双丰镇、桃山镇、神树镇、朗乡镇;王杨
乡、卫国乡、工农乡、年丰朝鲜族乡。其下又划分93个行政村、13个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