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口发展

第一章 人口量与公布

第一节 人口发展


铁力人口的发展,在建国以前主要是机械变动(指外地人迁入)大于自然变
动。自同治元年(1862年)30几名满族移民定居铁山包以来,到宣统三年(1911
年),全县人口增至21 263人,平均每年增长400余人。到民国时期,虽然也有人
口迁入,但由于境内水质不良及胡匪频扰,民不聊生,人口大量逃亡、外迁,致
使全县人口急骤下降。民国6年(1917年)全县人口不足18 000人,民国7年
(1918年),又下降到11 461人,民国18年(1929年)全县人口只有6 833人。民
国20年( 19 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铁蹄踏入铁领境内,为其长期
实行殖民统治,大肆掠夺林木、矿产等资源,开始从国内移民,在铁骊设开拓团。
又加上山东、河北等省灾民成批流入,铁骊人口又有所增加。是年,全县人口7 198
人。伪康德3年(1936年),全县人口增加到11 039人。伪康德8年(1941年),
全县人口增加到29 080人,年内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有4人以
上,此时全县人口按行业分,农业人口与林业及从事其它行业人口各占一半,但
文化素质很低,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90%以上。境内人口多集中于县城和安
邦河、呼兰河流域的平原区,东部山区少有人居住。其中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分散,小集中。即分散在全县各地,而又基本上集中在几个村落。新中国成立
前,铁骊流入人口多而不稳,直至1948年全县人口为23 454 人。
新中国成立后,铁力县人口是猛增的发展趋势。总的增长又分为前10年和后
26年两个阶段。IQ49年全县仅有29 821多人,至1959年便增长到173 804万人。
几年间全县人口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14 4D8人。突出的是城镇人口增长速度
快于农村。其增长因素除人口死亡率低、出生率高而外,境内省、市属森工企业
大批招收工人,诱发外地人口大量流入,为其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1960至1985
年,在这26年中,全县人口由200 230增长到370 018万,平均每年增长6 540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10年(1966至1976年),计划生育工作无人抓,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平均年增长10 005人,“文件大革命”以后的9年(1977至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卓有成效,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年平均增长4 300人。
(见附图)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