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认真贯彻了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实
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概括起来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将责、权、利统一起来,使集体统一经营和劳动者自主经营两
个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彻底改变了过去劳动过于集中,生产“大帮哄”的劳动
组织形式,改变了过去老8分、少8分、不老不少也8分”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联产承包后,农民有了自主权,于是出现了“抱着孩子领着狗,老婆孩子齐动手,
小雨不停锄,大雨不停产,披着雨衣打着伞”的生产景象。
1982年为铁力县推行生产责任制的第一年,全县261个生产队,全部落实各
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生产队18个,占7%。搞分组
作业,包干到组的生产队59个,占23%。搞小段包干,验质计酬的生产队153个,
占59%。搞大包干(家庭承包)的生产队31个,占11%。年丰乡永丰三队,原
是“三靠队”(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1981年搞“大包干”,粮
食总产比上年提高52.9%,口粮自给有余,并卖粮1.5万斤,人均收入312元。年
内,年丰乡有15个生产队搞“家庭承包”,经济效益都有明显的提高,平均粮食
产量比过去增长45%,人均收入增长4倍多。农村经营方式的改革,促进了管理
体制的变化,改农业单一生产为农工商综合经营,使农业向生产专业化、经营社
会化、管理企业化发展。
1984年春,各乡镇实行党、政、企分开,分设乡(镇)党委、乡(镇)政府、
乡(镇)经济管理委员会,改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以户
或联户为经济核算单位,自负盈亏。是年全县农业生产出现了历史最好水平,粮
豆薯总产量突破了1亿斤大关,为11 193万斤,畜牧业、饲养业增长28.7%,乡
镇企业增长45.1%,农村人均收入411元,实行联产承包到户经营,使全县农民
从长期“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1985年末,全县有各种专业户566个,人均收入416.9元,比一般农民收入
高57%;有212户组成27个新经济联合体,人均收入1750元,比一般农户高
559.1%.全县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渠遣、多种结构的农村商品流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