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种植面积及产量
第三节 种植面积及产量
清末县境内人烟稀少,气候寒冷,农民仅种些成熟早的麦、黍、稷等耐寒作
物,产量极低不能满足自食。中华民国和日伪统治时期,农作物种植以小麦、大
豆、谷子为主,玉米、高粱次之。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全县种植粮食作物面
积为79 100亩,粮食总产1 488万斤,平均亩产粮食188斤。伪康德2年(1935
年),全县种植粮食作物面积93 170亩,总产粮食1 534万斤,平均亩产粮164.7
斤。伪康德5年(1938年),日本“开拓团”始引呼兰河、安邦河、依吉密河水种
稻田 1200垧,采用日本北海道优良早熟品种,亩产不过300斤。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县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
大,总产量有所增加,但单产水平仍不高。1948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149 610亩,
总产2 900万斤,平均亩产193.8斤。1953年种植粮食作物面积 87 200亩,总产
3 614万斤,平均亩产196斤。1949年全县种植粮食作物面积187 000亩,总产
2264万斤。 1975年全县种植粮食作物面积283 000亩,总产8 710万斤。 1975年
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1949年增长46%,粮食总产量增长285%。
1949至1957年,农业经历了恢复、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粮食年平均种
植面积194 831亩,其中玉米年均种植59 482亩,占总种植面积的30.7%;大豆
种植57 528亩,占29%;谷子种植27 263亩,占13.5%,水稻种植面积26 329
亩。占13.3%;小麦种植面积2 842亩,占1.5%。年均粮食总产量3 065.6万斤,
平均亩产158斤。产量最高年份是1955年,亩产粮食201斤;最低年份是1949年,
亩产粮食126斤。这期间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9 661万斤,年均交售1200万斤。
1958至1977年人民公社化期间,片面追求粮食产量,全县玉米种植由59 482
亩,增到68 120亩。东部山区不顾低温冷害,也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结果适
得其反。1958至1976年19年间,有4年低温早霜,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1962
年全县玉米亩产112斤,东部山区几乎绝产。1956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2.6万
亩,亩均产127斤,总产2 866万斤。1975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2.3万亩,亩均
产390斤,总产8 710万斤。1956与1975年两年种植面积大抵相同,但粮食亩产
差263厅,总产量差5 000余万斤。造成粮食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是人们对铁力
的自然条件认识不足,盲目种植违背客观规律所致。
197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组,对铁力境内农业进行了全面考察研
究,发现作物构成,布局和品种选择上不能完全适应于当地的气候特点,不能充
分利用水土资源,农田基本建设差,耕作粗放,抗灾能力弱等问题。从而提高了
对自然资源利用及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力。县委、县政府在发展粮食生产上,确立
了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扩大耕地面积,选用早熟高产品种,重新调整了作
物构成。合理布局了平原和山区的主产作物。1976年全县种植小麦30 149亩,占
总种植面积的13.3%;种植大豆54 514亩,占24.1%;种植水稻31 791亩,占
14.1%。到1985年全县种植水稻84475亩,占总种植面积的2.7%;种植大豆
1 11942亩,占37.5%;种植小麦69 102亩,占22.1%,作物种植结构正趋于合
理。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11 193万斤,单产334斤,其中小麦亩产288斤,水稻
亩产532斤,大豆亩产255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由于遇到严重的自然灾
害,粮食总产7 346万斤,单产229斤。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
(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