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耕作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
铁力县一年只能种一茬庄稼。经过多年生产实践,农民总结出一套较好的耕
作制度。如“好地不如好茬口”,“宁种重茬不种迎茬”,“油见油三年愁”等轮作
制度。采用杂粮茬扣豆茬,麦茬搅的耕种方法。解放前,境内农民流动性较大,不
注意耕作制度,地力减退,只好休耕,另选地块开新荒,待地力恢复重新垦植。
新中国建立后的36年来,随着马拉农具的推广和农业机械的发展,耕作制度
也逐步改革,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为改变耕作粗放、垄大、苗少、产量低的耕作状态1952
年推广肇源县的“等距宽播、间苗保苗、分期追肥”的增产经验,相继又贯彻省
委提出的改粗耕为深耕细作,大力推行伏翻地与秋翻地,消灭端茬、靠山、一
犁挤的粗耕种法;改低产为高产,提倡旱改水,扩大水田面积,增加玉米播种面
积,增加高产稳产作物面积;改革种为混种,玉米带大豆,玉米带小豆,土豆带
窝瓜等;改玉米扣种为埯种;改大垄为小垄,缩垄增行,将75厘米的大垄改为54
或60厘米的小垄,每亩地增加1/4以上的苗。 1955年随着马拉新式农具的使用,
推广小麦15厘米平播和大豆、玉米60厘米单、双条播的耕作方法。
第二阶段,随着农业机械的迅速发展,机翻地、机播种面积逐年增多。60年
代初,开始推广间、串、套、复、圈的新耕作法。间种:南北垄实行玉米谷子,玉
米大豆,玉米土豆间种,比例6:6;串带:大豆、谷子东西垄串带玉米,两米一
带,一埯双株;套种:谷地隔沟套种玉米;复种:麦地和早春菜地复种白菜;圈
种:谷子、大豆地头地边圈种玉米。这五种耕作法,间种、串带种是混种的发展,
符合轮作轮施肥的耕作制度,在全县较普遍实行,套种、圈种由于耕种麻烦,没
有普遍推行。1970年,工农公社胜利大队,有些农户在园田地里采用种白菜、萝
卜栽子,伏前收获,收后抢种秋白菜的复种耕作法。1975年始,田升、卫国、工
农3个公社部分生产队,有的农户当红坑土豆叶子将枯干时,在原垄上挖境复种
白菜、萝卜、芥菜等。
调茬是耕作的基本制度。1960年以前多实行玉米——大豆——小麦——谷子
或玉米——小麦——大豆——谷子4区轮作。1970年后由于小麦、大豆、玉米面
积扩大,谷子面积减少,多改为玉米——大豆——小麦或大豆——玉米——小麦
的3区轮作制度。1980年以后,水稻、大豆面积增加,挤占了玉米和谷子的面积,
调茬出现困难。多是种3至4年小麦或3至4年大豆(新开荒则种7至8年大
豆)再调茬,因而出现小麦草荒,大豆“火垄秧”,粮食质量下降等弊端。在旱作
地区实行大豆——小麦——玉米轮作制,从而解决了大豆重迎茬,产量和质量也
随之提高。在水、旱兼作地区。桃山镇新建材摸索出水稻——水稻——小麦——
大豆水稻的轮作制。解决了草荒和大豆重茬问题。1982年,县人民政府鉴于
十多年来作物结构比例失调,用地养地脱节,土壤有机质含量过低,影响农作物
稳产高产的情况,确定推行“三三”和“三四”(即轮耕、轮作,轮施肥的三项内
容,以3年或4年为一个轮作周期)耕作制度。